中立的名嘴 - 陶傑

中立的名嘴 - 陶傑

世界上有沒有持平中立的電台評論主持人呢?不是沒有,而是在英國BBC。
進BBC當節目主持人,都要先上訓練課,熟唸主持人守則:不可偏親哪一個政黨,請工黨和保守黨的人物上台議政,主持人要確保每人的發言相若。如果只請到工黨的人,主持人就要以保守黨的右傾立場來質疑他;只請到保守黨人,主持人在節目中就要扮一回「左仔」。他的提詢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了另一端的觀眾。
BBC的清談節目主持人沒有個人性格。但是,日子久了,沒有性格,也就成為一種獨特的性格。正因為他長期中立,成為傳媒有公信力的法官,長久觀眾就覺得主持人除非不開口,一說話必然字字都有份量,他就是科學的準繩,真理的代表。沒有立場,長遠來說就是一種最神聖的立場,正如佛家講求的「無明」、「無相」,主持人沒有立場,最後升臻到一個「無」字的澄明之境,這是廣播的最高哲學。

香港電台在殖民地時代,時時派員到BBC去受訓。短則三月,長則半年。BBC的一套廣播理論,如同可口可樂的配方,輕易絕不教人。能到BBC來受訓的,都是英聯邦和殖民地的電台人員,是自己人。在BBC上三個月課,比讀一個哈佛學位好,何況還有很多餘暇在倫敦閒逛。
今天的特區,電台的時評主持人——也包括名嘴——是不必中立持平的。理由很簡單:香港不再是英國的屬土,香港與英國再無關係,香港的播音人模仿英國BBC的風格,那豈不是把香港的廣播事業成了變相的英國殖民地嗎?問一問曾憲梓、鄔維庸、劉延東,應不應該?這樣做,是很不很不愛國的?
BBC的名嘴,電台有一個叫戴羅賓(RobinDay)的老頭,他做過幾十年的清談節目,喜歡結一條彩色的煲呔。戴羅賓做主持人,辭鋒銳利,但言詞永遠得體,他哪一黨都不從屬,但他自己的超然中立,就成為一黨。

還有一個年輕一點的,叫柏士文(JeremyPaxman),約四五十餘歲,生成一張馬臉,一雙眼睛有點羊淫淫的,說話時面帶兩分挑逗的狡笑,英國的女觀眾最喜歡。柏士文還出了幾冊散文集,他的文筆比口才更出色。他是一個偏鋒人物,不幸卻受BBC守則所制,一臉怒氣發洩在專欄之中,是一個雙面奇人。
英國是英國,中國人社會是另一回事,因為國情真的不一樣。特區電台出現了一些反土共的自由名嘴,他們有鮮明的立場,這是很自然的。想電台主持人客觀中立,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一中立而專業起來,就太過像英國紳士了。今天不是已經回歸中國了?名嘴繼續「謾罵」下去,像李鵬飛,他膽敢當紅樓夢裏的焦大,直截了當地指陳這個中國大家庭,「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聽眾大樂,非常的Chinese,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