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昇錢談:透視美國息率動向

恆昇錢談:透視美國息率動向

不久之前,金融市場仍飽受「通縮恐懼症」困擾。很多悲觀者都認為,這種最初於1990年代侵襲日本的金融病毒,正向西方蔓延,德國率先受襲,美國亦陷入極其嚴峻的境地。但世事如棋,相隔了短短1年時間,通脹已取代通縮,成為另一種金融病毒。

在中美兩國的帶領下,全球經濟重新發力,商品價格(特別是油價)上升,而工業產能和產出之間的鴻溝亦見收窄。上述情況意味着利率周期出現了變化──澳洲和英國率先加息,而現時全世界的目光都對準聯邦儲備局主席格林斯潘。隨着經濟數據持續轉強,格老亦按月把訊息逐步加強,讓投資者作好加息的心理準備。政府債券孳息率已應聲上揚,而對息口表現敏感的股份、行業,以至整體市場均見下挫。

加息步伐料溫和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現時僅為1厘的聯邦基金利率,會上升到哪個水平?有些投資者對此憂心忡忡,尤其期貨市場在5月中的走勢已清楚顯示利率於2006年會上升至4.75厘。假設格老每次加息1/4厘,那就意味着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未來16次議息當中,有15次會加息。
究竟美國利率會否急速上升呢?格老在最近發表的聲明中曾指出,聯儲局對於立場從寬鬆轉向中立應會採取「循序漸進」的部署,而3項因素透露了格老會採取比較溫和政策的玄機。

中性利率難界定
首先,全球經濟增長在今年稍後,或會因與利率無關的理由而放緩,所以通脹隱憂或並未如鼓吹加息的鷹派決策者所預期般嚴重。歐美各國政府所提供的財政刺激措施,作用正在減退——在美國,消費者已經將布殊總統提供的稅務寬減揮霍一空,而企業稅優惠期亦將於今年底屆滿;油價上升,已導致可支配收入減少,而美國企業存貨補充周期亦已屆尾聲。至於地球的另一面,中國當局正在為資本開支增長急煞車,市場對中國經濟欣欣向榮的樂觀情緒正在淡化。從航運運費已開始回落推想,中國原材料入口可能已經觸頂。
第二,美國經濟閒置的產能充裕,格老既認為通脹與通縮風險均等,投資者應該搞清楚,究竟哪個水平才是「中性」的聯邦基金利率。經濟學家在這個課題上也許過於杞人憂天,認為中性利率大概相等於過去50年間經通脹調整後的平均利率——這項平均實質利率是2厘,再加上2.5%的通脹,因而得出目前的「中性」利率應該是4.5厘的結論,與期貨市場價格大體脗合。

不過,所述的50年,其實可以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過去25年,各國央行大多數時間要與高於一般水平的通脹搏鬥,因而要採用相對緊絀的貨幣政策。反觀從50至70年代末,平均實質利率僅為1厘,與現時處於單位數字的通脹率相比,情況堪稱大同小異。由格老近期的言論判斷,上述情況最接近格老的看法。
最後,美國經濟對加息也許會比以往敏感。私人債務所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已上升至戰後高位,導致消費者的利息還款所佔收入比重居高不下。

利息負擔恐激增
有人認為,這些債務大部份是定息債務,不會受短期息口上漲所影響。但新造浮息按揭比例卻正在增加,目前美國企業利息還款負擔不大,是因為企業早前爭相把貸款由定息轉為浮息,藉以減輕利息負擔,但隨着聯邦基金利率上升,還款金額就會激增。
面對上述情況,投資者應如何自處呢?倘若未來18個月經濟活動疲弱,加息步伐因而較預期緩慢,政府債券孳息率便未必會進一步大幅上升,債券市場或會出現長線入市機會。至於最近數月因利率預期改變而上升的美元,亦會受到影響。倘若趨勢逆轉,美元就會重墜跌軌。
恆昇基金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