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傑
作為一個中國人,希望台灣能和平地重歸祖國的懷抱是自然的事;作為一個香港人,希望東方之珠能繼續璀璨地照亮祖國的冠冕亦理所當然。可惜,眼見兩地近期政局的發展,都好像與筆者的希望背道而馳,使人憂心忡忡,亦有極大的無力感。慨歎,也許歷史巨輪,真的不會因人的主觀意願而轉移吧。
其實,能夠改動歷史巨輪轉向的,只在北京領導人一念之間。雖然台灣和香港兩地有着不同的歷史、文化、政制、群體、問題和社會結構,但今天兩地人民對當權者的不信任和沒信心,台灣人不能擁抱回歸,香港人未及擦亮明珠,卻是客觀的事實。這事實背後的原因,也有着不少的共通點。
台灣的群眾對北京感覺疏離,很大部份是由於北京對外刻意封殺台灣國際空間,對內未與台灣群眾保持溝通和對話所致。在這形勢下,台灣人民醞釀離心,力求自保,以尋找生存空間是自然的事。利用這形勢,較偏激和進取的台獨勢力,得以抬頭,甚至今天能與主張統一的政治力量,平分秋色。更不幸的是,在統獨之間,根本容不下溫和理性的中間力量,出現非藍即綠,台灣人民不能作第三個選擇的形勢。
本來,若能借鏡歷史,以史為鑑,不蹈前人錯誤的覆轍,是今天掌權者應該做的事。不過,世事不如人意者多,弔詭難明者眾。若把台灣走過的路,證諸今日的香港,北京處理兩地政局的手段,是何其相似,亦令人不寒而慄。
中央藉着人大常委四○六釋法與四二六的「決定」,在香港未曾討論,已就政改一鎚定音,不但把○七/○八雙普選的門緊緊關上,連政改時間表也欠奉。無論其背後的理由是如何堂皇,表現出來的不尊重法治、漠視程序、罔顧港人感受的霸氣,港人看在眼裏,百般滋味在心頭。
民間一些不惜顛倒是非黑白、指鹿為馬、阿諛奉承、昧着良心說話,以求討好和接近權力之既得利益者的嘴臉,港人看在眼裏,亦只有慨歎回歸帶來的權力轉移,是否真的需要如此赤裸、如此醜陋。
當下港人的情緒,有感氣餒的、有感沮喪的、有覺無奈的、有覺無力的。以香港作安身立命之所者,眼見香港的價值急速褪色,優勢逐漸消失,悲憤莫名。
夾雜在這種種情緒之間,覺忍無可忍而須在建制外,以抗爭來解決問題者,數目明顯在上升。對特區和中央政府產生離心者,亦與日俱增。
讓這個勢頭發展下去,在非友即敵的前提主導下,香港很快會變成人人非左即右,非親政府即反政府。在兩極之間,本來應該有支持溫和、理性的中間力量,將迅速消失。香港不難出現今日台灣非藍即綠的局面。這不是香港之福,更非中央所願。
當務之急,中央應即時清楚表態,把政改爭議定性為人民內部矛盾,並以包容對話處理。同時,必須立刻遏止極化的政治表述、粗暴的政治語言,並下達指示,不容許把爭取民主者胡亂標籤。
北京的領導,對香港的形勢若有充份掌握的話,理應明白只有中央能身體力行,與香港人修補四○六釋法與四二六「決定」後的芥蒂和嫌隙。只有與香港人建立相互尊重的溝通渠道,使大家能通過良性互動,建立信任,才是解決當前困局的方法。再不斷的高壓,可逞一時之強,但絕非長治久安之策。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北風和太陽」的故事,北風圖以風勢迫使路人脫掉身上衣服,結果輸了給以和煦陽光,令路人感覺溫暖而自動寬衣的太陽。香港已颳了多月凜烈的北風,是讓來自北京的陽光照遍香港的時候了。
……………………………………………………
作者為資深大律師和「《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成員,關注組的文章逢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