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政府是大政治

小政府是大政治

盧子健

香港政局在可見將來處於沉鬱狀態幾成定局。爭取民主的運動固然應該繼續,但社會和政治發展是多角度的。除了政制發展的爭拗外,民主派針對整體政局也要研討策略。
月前我曾在本欄提出,面對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民主派應提出「穩定」政綱,以盡量爭取中間游離而有怕亂心態的選民的票。
我想進一步建議;民主派政綱可明確支持「小政府」的管治哲學。
支持「小政府」是一項「大政治」策略。民主派多是壓力團體、社會運動出身,政治理念多認為政府應為社會多做事,政府應有積極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推動社會發展。這一套理念與社會中商界及中產人士的主流看法有差距,造成這些人士對民主派當權有戒心,亦成為保守力量爭取他們反對民主政制的依據。

民主派轉而採納「小政府」的哲學,是否就是在理念和原則上妥協呢?這就取決於民主派對可見將來政治形勢的評估。除非中國政局大變,否則香港未來三年仍由董建華管治、往後五年會由另一個非從民主途徑產生的特首管治。換句話說,未來八年我們都會有一個不須向選民負責的政府,如果要求這個政府做「大政府」,對社會有甚麼好處?
所有政治理念都要回歸現實。在現實世界中不能產生好結果的理念只是空想,或者是過激。正如問責制一樣,單純從政治理念而言,問責制本來沒有甚麼問題。但在特區政府推行問責制,其結果是削去與社會核心價值觀較一致的公務員的權,使價值觀與社會脫節的特首及其親信有更大倒行逆施的自由。在當前政治形勢下搞問責制對香港有害無益。

其實自董建華主政以來,特區政府的管治哲學已變成「大政府」主義,結果如何有目共睹。民主派或其他利益集團不少要求也有被特區政府接納,但到執行時卻大為走樣。例如一些簡單的事搞得異常複雜,政府的多項基金變成用來支付官僚系統的開支,更使民間在申請這些基金時做大量文書工作,得不償失。另方面,政府變成「大政府」後,把程序公正性擱置一旁,不斷出現亂花錢或「利益輸送」的例子。近日兩個針對維港巨星匯的調查,便充份顯示政府要做大有為政府是多麼危險。
未來八年,特區政府不是民選。如果這個政府做「大政府」,利益向少數既得利益者傾斜的機會遠大於向普羅大眾傾斜。反對政府做「大政府」,不會減少政府為市民做事的機會,而是減少政府為少數人做事的機會。
提倡「小政府」,並不等如政府甚麼都不做,經濟和社會的基本建設(包括道路、碼頭、環境、教育、醫療等)仍然是政府的基本工作,只不過我們應反對政府再搞一些可能優惠個別行業、個別階層的政策。
如果民主派接納「小政府」的「大政治」,也許會有更多人參與民主派的行列,到時或許真的要就政府功能作更廣泛的討論,但在今天,讓我們首先減少政府對社會的為害,不要再天真地希望它能造福社會。
……………………………………………………
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