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之中,還有很多觀點,都是與財富累積有關。
很多時財富是否得以累積,是與個人的理念及對金錢的看法相連的。例如窮爸爸對於消費方面,很多時會抱着「我不能負擔」(Icannotaffordit)的看法,而富爸爸則會想「我怎樣才能負擔」(HowcanIaffordit)。
傳統的理財模式,應該是「應使則使」,需要購買的東西才去購買,而不需要的東西便不應買入。至於所謂「需要」(needed),有時容易與「想要」(wanted)混淆,很多人都分不清當中的分別。
例如家住偏遠的新界地方,一般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能直達,加上上班的地點又在港島區的話,便有需要買車代步。這種因為上班交通考慮而產生的需求,便是「需要」。但需要的消費只須滿足基本要求便可,買入一部二手車,又或者一部小型日本車,也足以滿需求;但假若買入的是一部名貴歐洲房車,這已不是需要那麼簡單,而是「想要」。
很多時想要的東西屬於奢侈品,帶有點炫耀性,而上述名貴房車的例子,便屬於炫耀性消費。假若跟隨理財基本原理的開源節流模式,炫耀性消費應可免則免。
在上述例子中,若要應付需要,只需買二手車或日本小房車便足夠,那麼對於窮爸爸而言,歐洲名貴房車便是歸入「我不能負擔」之列。不能負擔,可能是基於財富及收入的考慮,又或者是需要與想要的問題,所以原則上窮爸爸的觀點未必是錢的問題。
至於富爸爸所說的「我怎樣才能負擔」,是另外一個積極思想(Positivethinking)的看法。正因為想怎樣才能負擔,便會加倍努力去累積財富,多運用腦袋去思考怎樣才能增加收入,結果積極開源之下,財富亦得以增加。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