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南韓作者崔仁浩寫的《商道》小說譯本,還未拜讀,鳳凰衛視已先播了它的連續電視劇。要看韓國作者的小說要先調整自己的文理邏輯,還是追看電視劇省時。
《商道》的主人翁是十九世紀初的朝鮮鉅商林尚沃,透過他傳奇的一生,側繪當時風雲變幻的朝鮮政局,以及與清朝商人通商的狀況,並且以禪理、人道貫穿全書,締結出一本「亞洲史詩式作品」。當中援引的不乏中國典故,漢字更是當時朝鮮必學的外語,可見中國文化在亞洲的影響。
我看《商道》,還見一個隱晦的主題:通貨。中國明朝在鄭和七下西洋後,及日本德川幕府權力穩固後,先後實行鎖國政策,作為在兩國中間的朝鮮,對「通貨」的影響體會最深。
所以林尚沃背負的不單是個人的商道,牽涉的不只是朝鮮商界,而是當時朝鮮國在周邊國家之間的生存之道。物資要流通,才能有收入,才能有稅金,人民可以專注自己的工作,毋用擔心明天的事,才得以改善生活,最後國家才可以富強。林尚沃提出,惟有蓬勃的商業活動才是朝鮮存活之道。
當然,有光必有影,《商道》中亦有自私自利的商賈,鄭之收可謂其代表。鄭之收的營商才華在林尚沃之上,而且手段靈活,然他沒有把通貨放在營商的首位,相反以利益作為終極目的。
大家可能奇怪,商人求利有何不妥?那是目的與手段的分別。倘若求利是目的,那麼便會不擇手段,像英國為了打開清朝的「自由貿易」,即使動用火槍大炮也在所不惜。如果求利是手段的話,那目的又是甚麼?崔仁浩在作品裏指出的正是這點:商道的目光該為人道。
編按:陳也請假一個月,由李樹昇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