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骨質疏鬆並不是女士的「專利」,全港約有十萬名男士患上此病。雖然男性發病年齡一般逾六十五歲,較女性遲十至二十年。不過,本港的男士活到這個年紀,往往已有數種慢性疾病纏身,骨質疏鬆一旦病發,隨時會增加體內頑疾發作機會及引起併發症,令死亡率高於女性。 記者:雷子樂
三十歲是男女骨質密度處於最高峯的時期,往後的歲月,骨質密度漸漸下降。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內分泌科)教授龔慧慈整理了五百零三位男性骨質疏鬆患者資料,發現近半患者因缺乏男性荷爾蒙致病,三分之一男士有吸煙或服用類固醇藥物。
龔慧慈解釋,男性荷爾蒙不足會影響骨質密度的新陳代謝;長期吸煙、酗酒也會導致體內骨質流失。此外,患腎病會影響腸胃吸收鈣質,高血壓病人服用去水丸、癲癇症患者服用的抗抽筋藥也會減低人體骨質密度,肝病病人的骨質密度也容易偏低。
美國俄勒岡州健康大學內科學系教授艾奧華引述外國研究指出,男性骨質疏鬆患者多在髖骨(尾骨的前面兩側)出現骨折;而女性患者則無論在脊骨、髖骨、手腕骨等各處也易出現骨折。他強調,年老的骨質疏鬆男患者較易因髖骨骨折致死。
龔慧慈表示,女性的骨質密度,通常在停經後的五年內,下跌約三分之一,容易在四十五至五十五歲開始患骨質疏鬆。本港現時約有三十萬名女性患骨質疏鬆。
「好多骨質疏鬆病人嘅病徵都唔明顯,通常一嚟就斷骨。」龔慧慈說,如這些骨折的男士同時患上其他內科疾病,因斷骨而需長期躺卧病床休養,很易會令其他病情惡化,或引起其他致命併發症。艾奧華教授稱,據美國的研究,年紀愈大或同時有多於一種疾病,會令骨質疏鬆患者死亡率增加。
龔慧慈強調,不少患者都誤以為吃高鈣食物就足以醫治骨質疏鬆症,或誤將風濕、關節炎、骨痛當作是骨質疏鬆。此外,本港只有少於三成三的醫生,會處方治療骨質流失的藥物予低骨質密度的病人。她建議高危的年齡群應該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