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沙地阿拉伯表示,由下月開始,每天產油量將增至900萬桶(比4月份油產量增加8%),並呼籲其他油組成員國每天最少增產200萬桶,但消息只為油價帶來短暫的壓力,紐約期油很快便重返每桶41美元以上水平。
早前我曾預期,只要油組增產,油價便有回落的空間,但似乎事實與想像有所出入——雖然我仍然相信油價再大升的機會不高,而油價亦會隨着油組正式增產而出現調整。
首先,近日期油價格的急升,很大程度是投機性買盤所帶動的。在油組下月正式通過增產之前,相信這些投機性買盤會開始進行平倉活動,因此我覺得,近日期油在增產消息後仍然向上,是投機者刻意托高油價,以達到平倉目的。當平倉完畢後,油價有機會隨着實質產量增加而回落。
當然,油價的回落幅度亦不會太大,原因是目前市場對原油的需求仍然很大。據G7上周末開會後表示,估計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達4.25%,是近15年來最快的成長速度。即使我們將經濟區域範圍收窄,單就中國的石油消耗量而言,去年已達2.5億噸,當中進口佔整體消耗量三成半,達九千萬噸。不論消耗量及進口量,都是全球第二。由此可見,未來環球對石油的需求仍會處於一個高水平。因此,即使油組增產,油價仍會續處高位(36美元至40美元)徘徊。假設油價大幅回落的機會不高,則一些從事勘探及生產石油的能源股份或相關基金,未來日子仍有其投資價值,仍有造好的空間。
再者,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全球經濟學者都指出,油價高企會影響經濟,但美國在油價事件上卻保持相對低調態度。有人認為,美國某些利益集團會因油價高企而受惠,因而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姑勿論這個「陰謀論」是否成立,但實際上,現時每桶40美元的油價,對目前美國的經濟復甦阻礙有限,究其原因,與美國現時經濟體系對石油的依賴程度下降有關。
經濟顧問公司GlobalInsight剛發表的報告指出,假設石油和汽油價格在未來三年都維持在目前的水平,2006年的經濟增長也只會減少0.3個百分點,對今年全年經濟增長也只有0.1個百分點的減幅,理由是目前美國石油在經濟生產力中所佔的比例已降至70年代初期的一半。除了因為科技發達產生能源效益外,另一原因是有不少石油能源代替品(如天然氣)出現。
過去十年,美國都以服務及科技為主要的經濟動力,對石油的依賴正逐步減少,故此,只要美國消化石油價格在高位徘徊的消息,以及6月份提早加息的預計,未來美股走勢應不會太差,對6月份的港股走勢,料有正面的支持。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