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銀行最近委託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對青少年的理財態度進行調查,訪問對象以15至24歲、就讀中四至大專的學生為主。調查結果顯示,逾半青少年希望35歲前可晉身為百萬富翁之列,而社會普遍反應是,青少年有這樣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甚至是癡人說夢。
事實上,很多人均認為,要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主觀願望,特別是年輕人普遍欠缺全面的理財知識及周詳的計劃,要夢想成真,確實不太容易,因為在學時學校並未能為他們提供足夠的理財知識,而家長們所授的理想概念或方法,也流於保守及籠統。
但是,這種情況是否不可改變呢?以下的數據,可以讓大家重新思想這個想法的可行性。
以一個22歲的大學畢業生為例,距離35歲仍有13年,若果在這段期間能定期作出投資或儲蓄,假設首年每月儲2893元,隨後每年將儲蓄金額增加5%,即是第2年開始每月供款增至3037元,第3年每月供3189元……如此類推。每月只是增加百多元儲蓄,然後將資金投資於每年平均回報大概8%的投資工具,13年後,百萬富翁之夢便可成真(附表1)。若供款金額多過建議之數,每年平均回報率多於8%,更可讓夢想提前達成。
只要年輕人能夠先苦而後甜,於就業初期嘗試將多一點儲蓄撥作長線投資,隨着日後加薪及升識,還有年終花紅,自然地供款相對收入的比率便會逐步下降,屆時就可以輕輕鬆鬆地邁向所定的目標。
至於投資回報方面,8%的期望回報是否過高?參看(附表2),不難發現過去13年的主要股票指數,包括美國、歐洲,甚至香港,均超出目標。而相對波動性較低的環球債券,也錄得7.5%的回報。故此,在這些數據的引證下,8%的目標回報,可說是貼近現實。
選擇投資工具方面,保守的青年人當然可以將銀行存款作為首選,但要達到每年8%回報的目標,單靠儲蓄就近乎不可能。進取的年輕人大可考慮股票作為其中一項選擇,但當中所涉及的風險和投資知識,他們亦未必可以應付裕如。在這種情況下,基金的每月儲蓄計劃會是一種十分理想的投資選擇。
首先,每月儲蓄計劃供款可低至1000港元,這數目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可以負擔的水平,這樣做便不用等待儲足數萬元才買一手藍籌股。另外,基金的投資可以是環球性或是地區性,比起單一或數隻的香港股票投資,投資分散,風險自然會低得多。
基金的每月儲蓄計劃,是透過分段入市的方式,定時定候作出投資。投資者毋須為何時入市出市而煩惱,更可將資金的成本平均攤分於各高低價之間。長遠而言,我們相信環球股票及債券市場是向上的,所以作好長線投資的準備,堅持定期入市的策略,有助把握隨時出現的升浪。除此以外,年輕人更應注要的是,「理性和自律」,是馳騁投資場上必須緊記的兩大要訣。當市況出現短期波動的時候,要明白這是正常的現象,不要因此而亂了陣腳,作出不理智的決定。
投資是一門藝術,聽取專家們不同的意見,可以帶來更多靈感。故此,青年人目前可做的最大投資,是利用現有時間吸收理財知識及市場資訊,以增加對投資及風險的理解,待他日畢業後,便可朝這個百萬富翁的夢想進發。
崔永昌
怡富資產管理投資資訊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