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城資訊 - 陶傑

康城資訊 - 陶傑

香港是不是一個其所自稱之「國際都市」?看看小特區的傳媒如何報道康城影展就知道。
康城影展是一個國際文化盛會,有很多國家的電影精英參加。亞洲電影的份量越來越大,韓國和泰國的電影工業正在快速崛起。他們有甚麼創作人才?人家的電影在說着一些甚麼故事?他們的得獎作品體現了甚麼樣的內涵和精神?對於一個真正的國際城市,一定有一個渴求這方面的資訊和知識的市場,也會有記者全面報道。
但是特區的傳媒不是這樣。對於一個生在香港、從來沒有出過國的中國小農市民,看了最近一星期的娛樂新聞,他一定以為康城影展只有一部叫做《二○四六》的電影,而那位戴黑眼鏡的香港導演是這個影展的皇帝。他一定會以為梁朝偉、章子怡、張震,是今年康城的風眼中心,康城影展是為香港幾個電影人而設的昂貴的舞會。

香港的娛樂記者也只跟在梁朝偉和章子怡的屁股後跑,他們只「報道」梁朝偉遇見張曼玉時有甚麼表情、劉嘉玲的低胸衣裙走了多少光,還有《二○四六》的片子甚麼時候送到。其他國家的導演和演員,人家有甚麼參展作品,亞洲的電影今年有甚麼主題和風格,一概不在披露之列。
香港的傳媒市場需要的是甚麼級別的「知情權」?是擁有一點點視野、對維多利亞港以外的大世界,懷抱一點點的好奇,還是不管香港人到了哪裏,都只知自己圍攏成一條喧嘩吵鬧的小唐人街,即使到了杜魯福和畢加索都光顧過的小餐館,除了劈酒、猜枚、大聲用手機向香港的死黨報平安,就沒有其他的一切?
娛樂記者進了這一行,也就命定了追逐着劉嘉玲的香水味道轉。一個康城影展,在他們充滿「新聞自由」的攝影機角度和筆下,只是另一家「加州紅」或「CEO」。
今年康城影展,對於香港人,最戲劇性的事件,不是張曼玉主演的那部法語片在講甚麼,而是章子怡在記者會上被迫英語對答時,她不知道在講甚麼。香港人還實踐了「知情權」,了解來自大陸的章子怡在瞠目結舌不知應對的時候,台灣的男明星張震坐在一旁,仰天的笑聲最為響亮。
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還是一個被國際遺忘了的城市?如果是後者,不要怪這個世界丟棄了你。還是張曼玉勇敢地走向了「國際」,今年的影展,她明顯地越來越像法國作家高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