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ELI和股票各有優劣

衍生創富:ELI和股票各有優劣

股市最近仍反覆尋底,任何博反彈的行動,都會有危有機。上周筆者提出,透過ELI入市,可能是風險較低的撈底方法,投資者可定立一個較低的接貨價,累積實力股份,即使最終需要買貨,虧損也少於直接購買正股。倘若市勢出現突破、甚至強力反彈,投資者便可賺取固定回報,這不失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策略,投資風險也會較低。
有讀者可能會持不同意見,認為若看好後市,何不簡單地直接購買股票?更重要的是,股票投資者可以完全分享正股上升所帶來的所有利益,並可根據市勢作即時買賣決定,這點確實較ELI優勝。事實上,衍生產品的誕生,正是要為投資市場帶來更多彈性及選擇,任何投資產品皆兼備獨特的優點和缺點,投資者可因應對市場的不同期望,以及個人的實際需要而作出決定。投資者一方面要嘗試將風險盡量降低,同時又希望追求高回報,令他們處於兩難,這正好用來比喻以正股或ELI入市撈底的關係。

投資取態有分別
筆者認識一些曾因投資ELN而於高位接貨的投資者(有些甚至以80元高價購入和黃(013)並持貨至今),他們可能會聞ELI而色變,不敢再涉足高息產品市場。要留意的是,倘若投資者因投資ELI而收取股份,隨後便應立即調校他們的投資取態,因為高息投資產品跟買賣正股的入市持貨策略有很大差別,若稍有失誤,他們便很容易會不經意地在高位累積一些業績倒退或資產變質的股份,這也是高息投資產品捧場客常犯的毛病。

風險管理須做好
目前市面所見的標準高息投資產品,如與股票及貨幣表現掛鈎的投資,其投資策略主要是「買入+持有」(buy&hold),即持有時間愈久,投資回報愈高,而且最佳回報息率雖是事先議定的,但最終要視乎掛鈎資產在到期日的表現。換言之,這些產品並不會有活躍的二手市場,因為掛鈎資產在投資期內的表現,可能並非最重要,即使價格大幅波動,投資者一般不會經常調整策略。
涉及股票的投資取態則大有不同,因它們的回報並非固定的,而是直接與股價表現掛鈎,因此投資者需要緊貼市況變化,並因應股價升跌作出適切的投資部署。特別是當個別正股表現逆轉或大市出現急速變化時,他們更需嚴守止蝕價位離場,以免虧損擴大。投資者無論是直接購股或透過ELI/ELN間接接貨,持貨後的風險管理工作均不可不做。
須留意的是,投資者切勿將這些股票或貨幣掛鈎投資產品簡單化,並歸類為高息存款系列的一種,因這些產品一般並沒有保本性質,他們有機會因市況逆轉而蒙受損失。較合適的做法,是將這些ELI產品視為投資股份的另一途徑,投資者最終有機會以折讓價收取股份,但也可能只收到現金息率回報。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