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崎所著的《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之中,充滿了兩位爸爸的智慧,但他們對金錢的觀點卻往往是相反或不一樣的。例如窮爸爸對金錢的看法是「我為金錢而工作」(Iworkformymoney),而富爸爸則是「金錢為我而工作」(Mymoneyworksforme)。
兩句說話都是事實,亦是一般人對金錢的兩種看法。兩位爸爸對金錢的看法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為他們所累積的財富並不一樣。
窮爸爸有一份地位崇高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因此對於現金流量(cashflow)的預期較為穩定。他每月會先把收入拿來支付一些必要的支出,所剩下來才用來儲蓄,所以累積財富的規模不算太大,而由於每月的開支主要仍然是靠每月收入來支付,所以他才會有「我為金錢而工作」的說話。
富爸爸則認為,金錢應為他而工作,辦法就是「錢搵錢」。這個觀點亦沒有錯,但成功與否,要視乎資本的累積。現今各國多是實行資本主義,要有「主義」,必須先有「資本」,而資本是要累積的。只要資本累積到某一個額度,亦即所謂的「第一桶金」,便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
富爸爸的做法,就是每月先把收入扣起一部份來投資,這種目標存款方式,就能確保資本的累積,不會因一時的衝動消費,影響到資本的累積。此外,累積的資本亦要作出有回報的投資,例如債券、股票等。
怎樣才能做到「金錢為我而工作」?例如債券的回報有5%1年,而每年假設要有18萬元作為生活費用,那麼只要有360萬買債券收息,每年的開支便可由債券支付,而其他每月的收入,便可拿來作為其他投資用途,以增加財富。這就是「金錢為我而工作」的意義。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