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 實 - 李純恩

現 實 - 李純恩

看有線電視介紹中國「水稻雜交之父」袁隆平的事迹,重提「粒粒皆辛苦」這個主題。
科技再發達,人最後還是要靠糧食才能生存,中國人數千年來的幸福與災難,都繫於糧食。某一年糧食豐收,那就是天大的喜訊。若碰上旱災或者澇災,莊稼失收,千里餓殍,人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如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一直是天大的事情,從皇帝到農民,只盼可以得出一個辦法,保證收成。
清朝康熙年間,將稻米的優良品種「玉田稻」移植到宮廷內苑,作為皇家試驗田。有一年六月下旬,康熙視察稻田,循行於田埂上,忽然見到在發青的稻田中,有一株如鶴立雞群,比其他稻子高出一頭,且已穗實成熟。那時水稻一般要到九月才成熟收割,這一株特別早熟,康熙心念一動,就命人好生收藏,到了第二年跟其他稻種一起播種,到了六月,這一株撒出來的種子,又早熟了。從此生生不已,每年收取千百穗,四十年之後,宮裏御膳,皆用此米。
康熙將這種早熟的稻子拿去江浙兩省播種,結果一年可收兩季,成雙季稻,產量便翻了一倍。這種米色澤微紅,故稱「御田胭脂米」。康熙有一首詩專寫這一件事:
「紫芒半頃綠茵茵,最愛先食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廣布,可望兩次見秧針。」
可見有心的皇帝管天管地,還要管到老百姓家的米缸。百姓家家米缸滿,便不思長進,不易搞事。就像老子《道德經》說的那樣:「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雖說是統治之術,但也是民生之本。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反動?但要是董建華有本事令香港人糧草足、米缸滿,他的際遇,一定不會像現在這般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