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機會再翻看一些已看過的理財書籍,發覺再次閱讀的感覺,與初次不同,在此希望與各位讀者分享。一談及理財的書籍,相信大家總會聽過《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作者就是美籍日本人清崎。
早兩年前,《窮爸爸、富爸爸》在全世界熱賣,單是中文版已有多個版本,包括繁體字及簡體字,而且全球銷售數字更以百萬本計算,為作者清崎帶來豐厚的版稅收入。清崎及後更出版了一系列《窮爸爸、富爸爸》的理財系列書籍,為自己及出版社帶來更多桶金。
由一本書發展到一個理財系列,成就當然是了不起。但筆者始終認為,最核心、最好的東西,已包括在《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之中。書名之中的兩個爸爸,一個是作者清崎的爸爸,另外一位是他那要好朋友的父親,兩位爸爸都時常向清崎談及理財的道理,但很多時他們對金錢的看法卻會有很大的差異。
兩位爸爸在他們工作的領域之中,都是很突出的人。清崎爸爸受過高深教育,擁有博士學位,曾經就讀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及西北大學;而另外一位爸爸則連初中也未曾念完。受過高深教育的爸爸,在事業上很成功,能賺取很高收入,但現實上他仍然會為生活而憂心;至於另一位爸爸雖然學歷不高,但經過多年努力,已成為夏威夷最富有人之一。兩位爸爸都是很強、很有魅力及影響力的人,但他們對清崎的理財建議卻有時會相反。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之中,作者把兩位爸爸對金錢的看法及建議,利用活潑的文字表達出來,而兩位爸爸的不同觀點,正是很多人心中的觀點。透過對比的方法,讓讀者了解哪一個觀點較好,而根據作者所述,最後他選擇了富爸爸的觀點,使他成為一個懂得理財的人。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