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局勢柳暗花不明

台海局勢柳暗花不明

裴敏欣

在過去的一周內,兩岸關係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在五月十七日,大陸官方用罕見的清晰語言向台北攤了「底牌」。一方面,北京答應,在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將採取一系列行動來改善兩岸關係,包括停止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和擴大台灣的國際空間。另一方面,大陸政府正告陳水扁政府,如果他在台獨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製造台獨重大事變」,中國將採取果斷措施(即軍事手段)來「粉碎台獨分裂圖謀」。
由於大陸官方聲明的強硬措詞,許多觀察家認為北京高層在台灣問題上已經達成共識,並已作了最壞的打算。一旦台灣有「踩紅線」的動作(如「公投制憲」),兩岸衝突將無法避免。
正是因為這一緣故,陳水扁在五二○的連任就職演說就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除了整個演說的基調之外,陳水扁五二○演說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他的「公投制憲」的計劃。人們普遍認為,中國已經把「公投制憲」看成是一個「台獨重大事變」,因此如果陳水扁在演說中執意堅持實行這一計劃,大陸和台灣在今後四年中肯定會爆發衝突,甚至將美國捲入。
但是,陳水扁的五二○演說可以說是讓所有擔心兩岸局勢失控的人鬆了一口氣。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陳水扁被迫放棄其極端危險的「公投制憲」計劃,從而大大降低了兩岸在近期內軍事衝突的風險。同時,陳水扁的演說可以說是「硬中帶軟,軟中帶硬」。他一方面講了一些使美國放心、大陸不感刺耳的話(如間接承諾「四不一沒有」、「體會」大陸對「一個中國」的堅持),避免了「一邊一國論」之類的挑戰用詞。
另一方面,陳的五二○演講在兩岸的政治關係上毫無讓步之處,他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對今後改善兩岸關係並沒有具體的建議和措施。更重要的是,陳水扁在繼續追求台獨這一目標上並沒有讓他的支持者失望。在演講稿中,他多次用了「台灣的主體性」和「新的國家共同體的重建」這樣的語言來表示他的台獨基本理念仍沒有改變。

對關心兩岸問題的人來說,陳水扁能在美國的壓力和大陸的威脅下調整政策已經是一件應令人欣慰的好事。但是,陳水扁在「公投制憲」上的讓步是否意味着兩岸關係的高危險期已經過去了呢?
根據目前的迹象來判斷,我們仍不能對兩岸關係在今後四年的走向盲目樂觀。陳水扁的演講對不在修憲過程中搞台獨的承諾不夠明確和堅定。他只是「個人建議」不在這一過程中涉及主權、領土和統獨等敏感議題。但是他沒提改國號。因此可以設想,萬一台灣新憲法中出現「中華民國(台灣)」或「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樣的「國號」,恐怕大陸仍會有反應。另外,陳水扁仍希望用「公投復決」這樣的形式來表示台灣新憲的主權來源。如果到時候讓台灣人民「公投復決」的是一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新憲法,兩岸爆發危機的可能仍相當大。
使人對兩岸前景持審慎悲觀的態度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陳水扁的新班子裏的關鍵位置都被台獨基本教義派佔了,如外交部長和陸委會主任。在實際工作中,這些官員不可能採取溫和的政策。因此,兩岸今後四年中的三通的可能極小,而雙方在國際社會中的惡鬥將持續下去。
雖然陳水扁在「公投制憲」問題上的政策調整讓美國人感到放心,但大陸領導人對陳水扁已經毫無信任感。在今後四年中,他們將十分警惕地關注陳水扁的一舉一動,因此很可能把台灣肯定會採取的一些小動作的嚴重性高估,甚至採取過重的反應。
由於美國對台「預防外交」的奏效,陳水扁會感到華盛頓應該「獎賞」台灣。因此,美台之間的關係可能會升級。或至少是復甦。可以想像,美國將更積極地幫台灣提高防衞能力,在國際社會中為台灣開拓空間,在美台官方關係上給台灣更多的面子和禮遇。這些發展肯定會使北京十分惱火,甚至導致中美關係倒退。
要防止出現這種不利大陸的情況,北京政府必須採取主動出擊的戰略。
五二○之後,有些美國官員認為球已經被打到大陸一邊,接下來應由大陸釋出善意,否則美方將把兩岸關係惡化的責任歸咎於北京。當然,北京在對付陳水扁這樣一個朝三暮四的政治人物時會面臨來自內部巨大的政治壓力,所能作出的讓步極為有限。但是,中國政府必須考慮美國的立場和國際社會的看法。
在目前形勢下,陳水扁的五二○演講普遍被人看好,這是一個必須被北京正視的現實。因此,大陸應該在實際行動上稍有表示,以向國際社會顯出中國的誠意。具體做法可以考慮宣布全面開放台灣農產品的進口。這是五一七聲明中的一項措施,對大陸的農業衝擊極為有限,可操作度很高。
另外,在今後半年中,擇時宣布凍結在福建沿海地區的導彈部署,這樣除可向美國表示中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同時也讓台灣民眾知道大陸體會他們對導彈部署問題的焦慮。
這兩項措施的政治成本不高,但國際影響將很好。最重要的是,北京將因此保持在處理台灣問題過程中的主動權,這將有助於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
……………………………………………………
作者為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