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山是片福地,全年潮濕,植物豐富,山徑植物多不勝數。今次就由有30多年行山經驗、兼寫過多本香港中草藥書籍的李甯漢中醫師,帶我們由大帽山荃錦坳走至河背水塘,全程6小時,遠足,兼認識《神鵰俠侶》裏楊過用來根治情花毒的斷腸草。
記者:李淑芬 攝影:梁翠妍
摸特兒:Mandy、Christina(RichStrategy)
1杜虹花
粉紅色的花相當悅目,根莖葉可作藥材,具止血、散瘀、消炎之效。
2銅錘玉帶草
一粒粒提子般的果實生長在潮濕林蔭路邊,治風濕疼痛、月經不調。
3草豆蔻
上月還開着絕美黃白花,現結出圓潤果實,種子可藥用,主治胃寒、食慾不振、寒濕吐瀉。
4斷腸草
藤本植物,葉對生,像番薯葉,但葉尾較尖,吃3塊葉足以致命,但外用可治皮膚濕疹、腳癬。《神鵰俠侶》裏的楊過,就用以毒攻毒的方法,置諸死地而後生,利用斷腸草醫好自身的情花毒。
5血見愁
顧名思義,這是用來止血用的,主治吐血、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毒蛇咬傷。
6豨薟草
生長在麥理浩徑車路轉下山小路的十字路口,治風濕關節痛、腰膝無力、高血壓、神經衰弱。
7崩大碗
性寒涼,崩大碗的葉,可能大家都見過,但花就不易見到,今次算是走運了。
來到大帽山郊野公園荃錦坳入口,見漁護署管理站,李醫師提醒我們:「在郊野公園範圍內,絕不能採摘任何植物,否則會被檢控。」其實遠足任何郊遊徑,也應該愛惜林木與花草,今次草藥行,由於草藥使用方法複雜,為安全計,也絕對不能自行採集回家使用。
郊野公園徑全是行車路,雖有少許上斜,但絕對易行,路邊樹木更有漁護署放置的傳意牌,教遊人認識樹木。邊走邊瞄,發現路邊長有一棵很大的蕨,李醫師說:「在香港,這是很少見的樹狀蕨。」蕨類是不開花植物,只靠葉下孢子繁殖下一代,在香港見到的蕨類,一般體積細小,大型樹狀蕨確是少見。
沿路行,經過荃錦自然教育徑,俯瞰元朗平原;再向前行,遇十字路口,李醫師考考我們:「應該向哪個方向走?」Christina指指右邊小路:「唔……應該是向河背走吧,我們不是往河背水塘嗎?」李醫師說:「對喇!要認清路標,走錯路可煩了。」
離開平坦車路,開始一段濕滑狹窄的密林路徑,大家步步為營,李醫師早有預備,帶了一支可作攝影腳架用的行山杖,沿途拍攝。不說不知,原來最近被發現的新品種「香港蛇菰」,那張漁護署公布的相片,正出自他手:「有科學雜誌用了我的相片做封面,雖然名字沒被提及,但已夠滿足了。還記得那次要走進青山密林拍照,找了很久,又要夾準時間,真的不容易。」
踏足濕滑小路,年紀輕輕的Christina和Mandy,身手反不及年屆七十的李醫師,李醫師教遠足竅門:「行濕滑山路,要用外八字腳行,這是植物學家胡秀英教授教的。」原來他經常到中大標本室找胡教授學師:「我們這些學生,是永遠不會畢業的。」現在,我們就是李醫師的學生,邊走邊認識草藥,高興得很。再走1小時,路上出現一美麗山澗,兩美少女即用澗水洗洗臉,散散熱,大呼:「水很冰涼呀!」當然了,天然山水,一定涼透心。
■水塘並未水滿,露出岸邊泥濘黃土,景致迷人。
離開石澗再走,路漸開闊乾爽,不像剛才般,每踏一步都擔心會滑下斜坡,行得輕鬆。穿密林,窺視元朗風景,沒有高樓大廈的平原充滿鄉土味,再走不久便見河背水塘,小休片刻,開始走在露天山脊,日光猛烈,曬得很,醫師依然埋首找尋斷腸草,終於找到了。
離開河背水塘,途經「香港有機農莊」,人聲鼎沸,進內看看,原來一眾遊人在買有機產品;另有石磨放在一邊,讓遊人一試手磨黃豆鮮榨豆漿,可惜當日豆漿沽清,無緣品嘗,惟有快步走下河背村,在小巴站前買汽水解渴。
去程:
荃灣地鐵站乘51號巴士($7.6),荃錦公路荃錦坳頂「郊野公園站」下車,見「大帽山郊野公園」名牌起步。
回程:
河背乘71號綠色小巴($5.5)到3號幹線郊野公園段,再轉乘巴士回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