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科網泡沫爆破後,傳媒大鑼大鼓唱好電子商貿的次數,就好像dotcom公司股價一直減少,傳媒「跟紅頂白」的性格表露無遺。近日,《經濟學人》雜誌以電子商貿為封面故事,刊載着一架以45度角向上升的飛機,機尾卻有一條線拉着一個人一起飛翔,醒目的標題寫着「E-commercetakesoff」,驟眼看:飛機明明向上升,何以標題寫着takesoff(降落)呢?
一看內文,才知「off」是另有意思,原來takesoff的意思是解作takesoffline;換言之,網上電子商貿(online)的氣勢之盛,直逼傳統銷售(offline)的商業市場。這種唱好電子商貿的論調,看官們應該絕不陌生,在科網狂潮中,這些說話乃每一個科技人瑯瑯上口的口頭禪。
《經濟學人》這篇文章也抽人後腳,它引述研究公司Forrester在科網高潮時曾預期,美國在02年的網上零售額達100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當時並不驚人,相反更是「識時務」之研究公司的表態機會;但現在大家回看這項預計,也應感受到當時市場之瘋狂。
不過,若大家將網上售車、食物和旅遊等銷售額計算在內,整年1000億美元銷售額的目標,實際上只遲了一年──即03年已達到此目標。更甚者,網上貿易已經打破了與傳統銷售業的局限,革了商業模式一命。「E-commercetakesoff」(當電子商貿追上傳統銷售業)的意思正在於此。
如果我們以美國馬首是瞻,香港又如何比上呢?周前,筆者還引述一項調查,指香港電子應用(E-readiness)的成績,美國排第6,而香港排第9;既然美國已經起飛,香港還會遠嗎?
筆者搜遍互聯網和各類紀錄,試找出最近公布的香港電子商貿市場調查,發現最新的結果也已經是去年的數字。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03年發表的第11次報告中有關香港的部份,香港網民在過去一年在網上購物的比例只得兩成,遠低於中國有近34%;此外,香港用戶購買物件主要是書本或機票等,可能多透過海外網站(如Amazon等)進行,金融服務如網上銀行和網上炒股根本不成氣候,香港網民最主要的活動是瀏覽資訊和免費服務。
對本地的電子商貿營運商來說,香港市場太細,用戶習慣也未成氣候,北望神州的前景更加光明。香港要做到「E-commercetakesoff」,談何容易。
電郵地址:
侯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