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陳水扁昨日宣誓就職,開始他的第二屆任期。風雨中,他呼籲民眾自競選的激情中冷靜下來;在十多萬來賓見證下,他誓言○八年卸任前會制訂新憲法,但不涉主權、領土及統獨議題;在北京密集文攻下,他重申四年前的承諾不變,但台灣要勇敢地走出去,「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也將取代名存實亡的「國家統一委員會」。
昨晨九時,在藍營的杯葛聲中,陳水扁、呂秀蓮先後宣誓就任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隨後,陳水扁從立法院長王金平手中接過國璽、榮典之璽、總統印章。身兼國民黨副主席的王金平,成了唯一出席總統就職典禮的藍營人物。
十一時,穿上避彈衣的陳水扁步出總統府,支持者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高喊「總統好」。為凸顯族群和諧,典禮安排了原住民歌手紀曉君、盲人歌手蕭煌奇演唱「中華民國國歌」,而陳水扁的開場白,也分別用國語、台語、客家話、原住民話問候在場民眾。
在五千多字的演講中,陳水扁先用大量篇幅論述族群平等,強調:「民主選舉的結果,不是成王敗寇的結局,更不應該演變為民眾之間的對立。」陳水扁的情緒也相當亢奮,演講中不時提高音調,六次提及「二千三百萬人民」的意願。在修憲和兩岸關係問題上,陳水扁似有所讓步,未提公投制憲,又重申四年前的承諾在未來四年也不會改變。四年前陳水扁就職時同樣說了這樣的話,但總統選舉時又再撕裂族群,不斷挑起統獨矛盾。
在「一個中國」問題上,陳水扁稱,可以體會對岸的歷史情結,只要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同意,不排除「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台灣與中國之間」,發展任何形式的關係。
陳水扁並未重提「四不一沒有」,反而強調要加強台灣的國防,並將邀集朝野政黨及社會各界,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擬定「兩岸和平發展綱領」。他四年前聲稱「沒有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問題」,如今國統會及國統綱領已名存實亡。
本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陳水扁的演講迴避了一些敏感問題,並大打民主牌、民意牌,甚至國際牌,顯然無法令北京放心,兩岸關係能否改善,言之尚早。
記者:陳敏莉台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