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國內市場,是全港生意人的目標,證券業當然不例外。在朋友安排之下,早前也嘗試學人北上,尋找新的機遇,但所遇到的阻滯,卻是事前想不到的。
開門見山,內地朋友對資產管理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保證回報。當然不是香港流行的模式,以債券配合高風險投資工具組成一個組合,而是以包底形式管理,等於變相借錢去賭。
年前國內曾經十分流行的委託理財,便是這種模式,隨着A股市場崩堤,委託理財曾經搞出一大堆大頭佛。想不到事隔多時,國內一些人的心態仍是未有改變,停留在當日的階段。
尚有理智,不會為了做生意,勉強去接不是生意的生意,風險回報根本不成比例。筆者這次的經歷,可能只是個別事件,不能以偏概全,但以個人有限的國內遊歷所見,香港依然甚具希望,國內進步的速度,實在不如想像中之快。
其實並非太熱衷北上,開拓這個市場,是遠比表面上困難。身邊不少朋友經常往返兩地談生意,但談了四五年都依然停留在談的階段,每次會議都是一輪風花雪月,最終一事無成。是建立了一個關係網絡,可是在跑國內的,又有哪一個人沒有「關係」的呢?
要成功殺出一條血路,關鍵是做好投資者教育,但筆者在《蘋果》執筆幾年,以為透過文章,可以令讀者理解個人風格投資路向,以及尊重研究的重要,可是一個大浪之下,似乎也將要回歸大道,加入鬥炒的行列。就算在當日最好景的時候,生意額也是非常一般。
透過投資者教育,要在相對較有優勢的散戶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也不容易,何況是人生路不熟的國內?
沒有理想,是和一條鹹魚沒有分別,依然會盡力而為,不過不會抱太大期望而已。
今天有點離題,現在國內書店頗流行以執行力為題的書籍,筆者經驗可以說明這個概念的重要。執行遠比想像難,所以在股市中,概念成真根本不多。全球一體化,做生意愈來愈難,玩財技會變得吸引,作為投資者,要十分小心這一個趨勢。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