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談及櫃員機,相信市民對「銀通」網絡不會陌生。如果使用的提款卡是「銀通」網絡的,只要到有「銀通」標誌的櫃員機,便可以提取現金,而提錢的地方,並不限於香港,還可以在澳門或深圳一帶。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在部份提款機在當眼處,貼上了「銀聯」標誌呢?「銀聯」與「銀通」究竟有何不同呢?
「銀通」是香港銀行體系的一種提款系統,參與系統的銀行,其客戶可以在任何有「銀通」標誌的櫃員機提取款項。當然,要維持這種服務,會牽涉營運費用,例如A銀行的客戶在B銀行櫃員機提款,那麼每單提款交易,B銀行便可向A銀行收取服務費用。因此,如果櫃員機所坐落的位置是人流特多的話,擺放櫃員機的銀行,甚至可以用來「賺錢」──賺取其他銀行的提存費。這解釋了為甚麼每次提錢會設有最低提款額限制。
香港銀行的提款卡除了可在櫃員機提存外,還可以作為電子貨幣(EPS)購物。但嚴格來說,「銀通」只是集中於櫃員機系統服務,櫃員機之所以出現「銀聯」標誌,是拜自由行所賜。
自香港實施了自由行之後,不少國內旅客來港消費,在中國仍然實施外滙管制的情況下,如果國內旅客想消費多一點,除了使用信用卡外,還可以利用國內的「銀聯」卡,在香港櫃員機提取現鈔。
乍看起來,「銀聯」卡與「銀通」卡很相像,但實質上並不相同。因為大陸的「銀聯」系統是一個付款系統,利用「銀聯」卡就像香港的「EPS」服務一樣,可以到處消費。「銀聯」卡屬於扣帳卡(DebitCard)的一種,與銀行戶口相連,如要刷卡成功消費,銀行戶口便要有足夠現金。例如到國內部份大型超市購物,便可以使用「銀聯」卡,其普及程度,與香港信用卡消費的普及程度相差不遠。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