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的珍瓏棋局

陳水扁的珍瓏棋局

卜大中

「珍瓏棋局」是金庸武俠小說裏的圍棋難局,左右為難,進退失據,英文叫catch22。陳水扁今天的就職演說就面臨這樣的難局。

難在何處?在國內,有政敵虎視眈眈要繼續選後的暴力抗爭,如果演說再度激怒國親激進派,馬上又是野火燎原,讓國親原已快速消失的抗爭正當性又得到動力,社會不安的夢魘再次降臨。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內的激進大老和選民如果不滿,今後四年陳水扁的日子會很難過,不但黨內權威蕩然,內鬥不斷,也傷害到四年後黨的總統候選人的勝算。
國際上,美國的壓力之大有目共睹,美國若因不滿而疏遠台灣,正是中國的可乘之機。日本以美國馬首是瞻,也會跟着美國進退。中國因素雖非陳水扁的主要考慮,但中國因素連結美日因素,影響美國態度至巨,所以陳水扁不能不顧慮中國的反應。
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使陳的就職演說進入困局;雖然陳說過就職演說一定讓「國內滿意,美國接受,中國找不到麻煩」,但大家都知道他正傷透腦筋字字斟酌,步步為營,務必找出「最大公約數」,讓各方雖不盡然完全滿意,但都可接受。

中國對這次陳水扁的就職演說非常焦慮,很擔心陳說出「制憲獨立」的宣告,因為憲改是全民的願望,也是陳及民進黨的大選承諾。由於台灣人民對國民黨一九四六年在南京制訂的憲法忍無可忍,憲改變成必須的功課。因為現行憲法是五權分立,制衡關係混亂,國會的立法權與調查權被分裂為二,以滿足蔣介石行政權獨大的慾望;此外,總統無權,反而是未經民選的行政院長握有實權,不合民主邏輯,歷來造成很多的政潮和糾紛;加上國會的亂象是人民心中的大痛,已到了非改憲法不可的地步。這種民心的急切性中國並不了解。
中國把台灣的憲改等同「獨立」,認為是極大挑戰,必須予以事先遏止,於是在十六日半夜對台發出嚴厲警告。美國在意中國的焦慮,認定台獨一定迫使中國出兵,美國就會捲入對中的戰爭。因此,美中便共同對台實施「預防性外交」,「消滅制憲獨立於萌芽狀態」。於是,陳水扁必須在美、中、台對憲改問題上找到最大公約數,那就是宣告只「修憲」而不「制憲」,只修改政府結構(五權改為三權總統制、國會改造等技術面),而不動主權、國號、國旗、領土等基本面和認同面。如此,起碼美國可以接受。只要美國接受,中國接不接受就無關緊要了。相信陳的演說應該會宣示憲改不等於獨立,不是獨立的藍圖和時間表。

再看國內小氣候。現在驗票即將完成,尚未發現做票及大規模舞弊行為,連宋的翻盤美夢可能落空,陳的就職在合法性及正當性上充份。原先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說驗票有百分之八十的翻盤可能;宋楚瑜說有百分百的翻盤把握;連戰也說驗票一定翻盤成功,否則就是「司法不公」。這些說法引起撻伐,並且又給激進藍軍錯誤期待,一旦翻盤失敗,他們又將上街頭暴動。所以頭腦冷靜而且理性善良的馬英九立即指出不應給泛藍選民過高的翻盤期待,以免引發暴動。
可是泛藍激進派的選民正在伺機而動,準備大鬧。如果翻盤失敗,陳水扁的演說又刺激到他們憤怒的神經,暴亂一定再起;加以國親的策略是絕不承認驗票翻盤失敗的結果,以凝聚悲情之力挺進年底的國會選舉。因為恨使人團結,愛不會有力量。如果承認驗票翻盤失敗,藍軍士氣霎時崩潰,年底選舉必敗無疑。所以,國親拿着火把準備點燃雷管,陳的就職演說能不慎重嗎?

民進黨內現在正為演說爭吵,青壯派主張溫和柔軟,目的在縫合族群傷痕、滿足美日需求、也讓中國強硬派找不到藉口。可是,黨內影響力強大的獨派大老如辜寬敏、李鴻禧等人,「台灣教授協會」、加上選民中的激進派,都反對陳再提四不一沒有。他們認為陳的勝選證明台灣多數主張台灣主體優先,並主張制訂新憲由公投決定國號國旗。目前黨內壓力極大,使陳左右為難。
美方的態度,根據《遠東經濟評論》的報道,美對陳的態度愈來愈強硬,雖不堅持陳在就職演說中重複「四不一沒有」,但認為陳須表達類似的態度以釐清未來四年的走向;更重要的是陳必須在演說中說清楚,毫不含糊地表明「主權及獨立不是憲改計劃的一環」,否則將「危害美國對台灣的支持」。

美國在棍子後還是有胡蘿蔔的。美國官員說美國是台灣人民的最好朋友,「美國願為台灣在經濟、安全上做很多事」,也重申布殊總統保衞台灣安全的承諾,但先決條件是「不得改變現狀」。
所以,陳在就職演說時必須不能逃避地言及四大主題:憲法改革(修憲或制憲)、中國政策、美國政策、族群政策。中國政策上陳雖啟動了「兩岸穩定和平互動架構小組」,但中國已表示不相信陳的說詞,也不聽他說任何話。因為中國自覺上當多次,而且也已改變策略,經由美方來壓迫陳,比較有效。美國正在伊拉克陷入泥沼,自不准台灣生事;陳在不久前說:「台灣不是哪個國家的一省(指中國),也不是哪個國家的一州(指美國)」,也是受壓得反彈,可是,陳的強硬態度已使得原來有限的美中對台底線擴大了,這對台灣和民進黨、陳水扁都是警訊,也是壞消息。陳如何彌補與美國的惡化了的關係,是這次就職演說的重頭戲。
……………………………………………………
作者為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