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滄海難為水

曾經滄海難為水

91至94年間出任憲制事務司的施祖祥,當年心口有個「勇」字,與英國派來香港的最後一位港督彭定康,不理北京的反對,推出了一個擴大選民基礎至250萬人的新九組政改方案,自此,中英就政改爭拗不已,結果立法機關的直通車沒有了;北京另起爐灶。

做好管治政爭自息
歷史總是重重複複。十多年後的今天,香港成為了中國特區,施祖祥當了8年貿發局行政總裁後退休在即,政制改革的爭拗又再次掀起。問施祖祥有甚麼看法?本來談得興高采烈的他忽然停了下來,在忽然變得死寂的空氣中仰天長歎了一聲說:「唉!我走過的路,盡可能不想重走,所以這些新聞我不會看,無謂再翻起回憶。」
不過,記者再追問,他還是破戒說了幾句。這位過來人認為最重要是管治做得好,爭拗會平靜下來,不會擴大,就像去年7‧1遊行,直接誘因是23條,但誰都知道50萬人上街還有其他原因。
說到底,當了26年公僕的施祖祥指出,香港人最希望有一個可以信任的政府,對他們合理的訴求有反應,為他們的福祉做事。「他們最想是安居樂業,政府真的急市民所急,這些都不是簡單『民主』兩字可以解決。」

特首厚待無可批評
施祖祥也不忘為他的舊同事抱不平,他認為,公務員系統在回歸後受到很大的衝擊,時常受到不合理的批評及質疑,令他感到很可惜,雖然他承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不應誇大其事。
正因為這個原因,施祖祥說他不聽晨早烽煙節目,「一早起床就聽到鬧人,好不舒服。」施祖祥最希望政制爭拗快點成為過去,讓大家可以將焦點集中在香港的發展。
既然施祖祥提出了管治問題,記者問他一句如何評價特首董建華,豈料他笑着說:「特首對我好好,叫我怎批評?」這倒是他真心的話。

人在香港難效夏老
施祖祥曾經說過要學前輩夏鼎基,退休後不再評論時政,但他在與傳媒話別時承認,一日人在香港,除非是自閉,很難一句話也不說,所以下次在街上碰到他,相信他還是會有問必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