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產權為法治之母

私有產權為法治之母

狄蘇圖(HernandodeSoto)

記得一九七九年佛利民來秘魯訪問時,一再說明「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他忘了補充,有些書是免費的。大約五年後,佛利民夫婦送我一本他們的新書,書名是《維持現狀的暴政》(TheTyrannyoftheStatusQuo)。
佛利民夫婦在書中說,列根總統上台執政幾年後,美國的政客、官僚和受資助機構,已形成一個抗拒任何變革的「建制鐵三角」。他們又強調,政府必須有策略思維。這本書使我一直想法子打破這個「鐵三角」。
很多年來,我們不斷嘗試說服政治領袖,改革現行制度可以釋放全國民眾的強大動力,使一個封建主義、宗族主義和重商主義的社會,向市場經濟過渡。從根本上來說,市場經濟建基法律,而法律必先從保障產權開始。研究法律時,大家看到的是家事法、國際公法、刑事法等等,產權法只是其中一種,所有法律典籍看上去都差不多。

但根據我們的研究,產權法應是最根本的法律。美國歷史大概也是這樣的。實際情況是:一個只擁有土地的窮人──其實有錢人也一樣──不管這幅地是佔來抑或合法擁有,不管他在這幅地上做買賣抑或擠牛奶,土地就是他的最寶貴財產。不過,要保護土地可麻煩多了。他可能會碰上惡霸土豪,要跟族長或鄉親父老打交道,要請人守衞,甚至要賄賂警察或法官。但假如有法律明文根據,則不但左鄰右舍知道,就連警察以至整個國家都得承認他的產權,把產品賣到國外也有法律保障權益。然後他就會對法治有興趣,開始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他想知道有糾紛應該怎樣解決;然後他們希望有司法制度;然後他們會問,咦?法律是誰訂出來的?然後民主制度漸露初形。
這就是法治的起源,也就是說,私有產權為世界帶來和平、穩定和繁榮。產權是一切的起點。

至於法治,則是實際促進繁榮的因素。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第一章,論述了分工所帶來的生產力改進,認為歐洲經濟將因此而起飛。
他舉的例子很簡單生動。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城牆外,他看見兩個人製造扣針,一天生產十二枚,收入少得可憐。然後他在另外一處,看到十個人製造扣針:一人抽鐵線、另一人灌錫、再一人拿走鐵線;兩人負責切割、一人磨針尖、另一些人裝上圓頭,總共分為十八個工序。這一夥人每天可以生產四萬八千枚扣針。
在第三世界國家,你不會看到多少公司,因為法制不健全之故。生產以家庭為單位,一般家庭哪有十個人呢?大概只有四個吧,當中有一個心智不健全的弟弟,一個愛喝酒的表兄之類,都不是製針工人的材料,那怎麼辦?所有經理都知道,僱用甚麼人和資源怎樣分配,關係同樣重大。

世界上現時有四十億人民,不但對自己的財物沒有產權,不能用作抵押借貸,也不能合組公司來加強分工。他們不能組織生產、不能分割資產、也不能把股東、債權人和工人的資產區別開來。以平均每公司三至四人計算,即使每一家得到些微貸款,也不見得會壯大起來。惟有訂立健全法制,這些公司才能夠發展壯大。
現在是時候指出,生產價值不僅來自勞動力本身,更重要的是分工。這正是我們向各國領袖表達的訊息。亞當.史密斯雖然是大學者,但對於他和很多自由主義先驅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我們必須揚棄。價值不一定來自工人的汗水,而是源於政治和經濟層面的巧妙安排,使生產力大幅提升。不過,「勞動價值理論」至今仍然有人相信!
當前的選擇很簡單。我們必須研究窮人的狀況,了解他們的需要,並且思考怎樣的法制安排才能滿足這些需要。要使窮人明白,我們跟他們一樣,都追求和平、自由和財富。而要享有這些東西,國家必須以法治為基礎,推行市場經濟。這意味着,我們的真正敵人不是馬克思和其他人,而是那些不相信人民的潛能、不相信自由市場潛力的人。
……………………………………………………
作者為秘魯經濟學家,本文摘譯自五月六日接受美國凱托研究所(CatoInstitute)頒發「佛利民自由進步獎」時的發言,凱托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