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會大選結果出人意表,事前被一致看好的以人民黨為首的執政聯盟敗下陣來,而在野10年的國大黨則捲土重來,將會與盟黨組成新的聯合政府。
選舉結果令人意外,在於印度的經濟發展近年在執政聯盟的管治下勢頭良好,成績有目共睹,理應獲得選民大力支持。執政聯盟大刀闊斧推行市場自由化改革,令外國投資者看好印度的發展前景,去年外國投資者共購進總值75億美元的印度資產,印度亦因而成為亞洲最炙手可熱的新興金融市場之一。正是因為經濟表現如此突出才令執政聯盟決定將大選提前舉行,以期能奪得更多議席。是甚麼原因令經濟表現與選舉結果出現背反呢?
答案在於改革和經濟發展只讓住在城市裏的人先富起來,而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生活卻沒有明顯的改善。智囊機構SFG的研究發現,在印度約11億人口中,有80%生活在所謂「牛車經濟」(bullockcarteconomy)之內。這些貧民由於負擔不起單車,只能以牛車作運輸工具。加上像灌水系統和公路等這些對農民生計有舉足輕重作用的投資不足,令農民對執政聯盟有很大不滿。看準執政聯盟不獲農民支持這一弱點,國大黨全力爭取農民支持,並承諾當選後將大力推出扶農政策,結果有目共睹。
人們可能擔心是國大黨執政後,原有的開放改革政策會否給保存下來。答案是肯定的。誠如本欄在4月20日寫道,由於「兩大黨提出的政綱,至少在經濟政策上兩者分別不大」,因此「無論選舉結果如何,印度市場改革必將持續下去」。說到底,我們不應忘記的一個事實是,1991年印度正式開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是由國大黨所主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