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喜歡「說三道四」的外國評級機構惠譽國際昨日將香港的評級展望,由負面調高至穩定。不管惠譽國際的分析師是否「二流分析員」,香港經濟漸見起色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從經濟數據中可看出來。
2004年第一季度本港出口表現良好,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3%,增速比去年全年的11.7%還要高。反映消費的零售表現亦令人鼓舞,本年首三個月的零售業銷貨價值比2003年同期升8.4%。本港樓市近期亦在緩慢地改善當中,本年首季銀行負資產宗數減少27,600宗,反映出物業價格的穩步回升令負資產的情況得以改善。惠譽國際在調高香港評級的同時,亦指出本港財政所潛藏的隱憂。由於2004/05年度的財赤估計仍佔本地生產總值的5.5%,惠譽國際擔心政府有關削減財赤的計劃未必能落實。
亦是昨日,政府發表維港巨星匯獨立調查小組的報告,細讀報告後我們可以總結出維港巨星匯的教訓:錢還是留在納稅人手上好。上面談及的本港經濟改善和維港巨星匯的教訓,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它們之間關係密切。
一向以來,政府滅赤的計劃都以開源為重要手段,變賣政府資產和預期開徵銷售稅就是這一思路的體現。維港巨星匯給我們的啟示是此路不通。由於我們相信維港巨星匯所披露的政府監察不善,致使納稅人的血汗錢給官員白白浪費掉並非偶然事件(看看每年審計署的報告便可知大概),因此即使稅收真的在開源政策下能增加,相信最終亦難逃給浪費掉的厄運。政府應藉經濟增長勢頭良好之際,將滅赤的重點轉到大幅削減開支上,因為減少政府開支在經濟重上上升軌道時所遇的阻力應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