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券改善學校質素

學券改善學校質素

克林.格林(ClintGreen)

競爭的本意,並非要擊倒對手。相反,良性競爭是一種工具,把大家提升至更高水平。公司之間進行公平競爭,有助提高產品質素、降低成本,令消費者、行政人員,以及工人同時得益。學校之間進行競爭,也有相同效果。
假設某個社區的居民每年繳交市場稅,讓社區內的市場搜購食品,而區內居民則可在這個市場「免費」取食品(事實上是以所付的市場稅繳付)。這套制度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食物質素雖然大致良好,但並非最上等的貨品。有時貨架上的,盡是質素參差的貨色。再者,即使貨品質素優良,也未夠種類繁多。市場內鮮見新貨或罕見的貨品,也鮮有足夠數量供應。
現在假設在同一條街上有一間新的超級市場開張。超級市場沒有任何稅款資助,純粹按貨品和服務收費。貨品經常保持新鮮,品質優良。居民決定光顧這家超級市場。但他們仍須繳交市場稅,被迫繼續資助區內的市場。結果,只得最富裕的居民,才有能力同時負擔到兩家市場購物,其他居民則只可光顧社區市場。
這裏欠缺的,是公私營機構之間的真正競爭。社區市場不論光顧人數多少,始終得到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因此沒有需要作出改善,剝奪了較貧乏的市民選擇的機會。同一時間,較富裕的市民雖然可以選擇光顧新的超級市場,但他們付款購物之餘,還要資助他們並不光顧的社區市場。

同理,美國現行的教育制度懲罰就讀私立學校或地區學校的家長,要他們為孩子的教育繳付雙重費用:先繳學校稅、再繳學費。此外,沒有能力負擔送孩子到私立學校或地區學校的家長也受到懲罰,因為他們的孩子必須繼續在水準普遍較差的公立學校就讀。再者,這制度扼殺真正的競爭,因為公立學校一如上文虛構的社區市場一樣,擁有相對穩定的資金來源。
一個經常有人關注的問題是,由學券制帶來的競爭,是否能夠真正改善學校質素?抑或只會令公立學校流失資源、流失最優秀的學生?不久前在《EducationNext》(2004年夏季號)上發表、一項題為《競爭成功通過測試》的研究報告顯示,競爭確實有助提高學校水準。研究採用佛羅里達州的資料,顯示長期被視為表現不濟的學校,因學生合資格領取學券,結果學生的數學科成績,相對其他政府學校的學生出現明顯改善。除此以外,一些艱苦經營,並可能要面對學券制競爭的學校,也稍微錄得改善,學生在學業成績上也有進步。
競爭並非要擊倒對手,而是善用市場力量,鼓勵提高質素、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生活質素。消除壟斷性質的公立學校制度,推行公平和公正的競爭,才可令我們的孩子,在無分種族、無分階級,以及無分入息背景的環境下,得到發展個人天賦的機會。
……………………………………………………
作者為美國阿克頓研究所(ActonInstitute)項目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