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鴉雀無聲 - 李怡

李怡專欄:鴉雀無聲 - 李怡

城中名嘴相繼封咪,香港傳媒如鄭大班所言「紛紛變節」,剩下「一報一刊」也遭遇一些廣告封殺的壓力,儘管廖建明兄說自由市場可保衞新聞自由是沒有錯,但何以其他新聞媒體都紛紛自我壓縮了自由空間了呢?可見媒體在自由市場中掙扎以堅持獨立輿論,殊不容易。
在目前香港的情勢下,筆者衷心佩服能堅持的人,但也不能不感到新聞自由的壓力不小,整個社會的政治氣壓真的很低。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時刻筆者想到的是魯迅寫於約八十年前的名言。當時軍閥統治,鎮壓學運,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開槍射殺了北京女師大學生劉和珍,而輿論噤若寒蟬,在這種氣壓之下,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一文,文中就出現了這句話。
接着,沉默中爆發了北伐戰爭,軍閥政權也在壓制輿論的沉默中滅亡了。
國民黨也曾經壓制輿論,戰後封過報紙,還暗殺了著名詩人聞一多,最終國民黨也在製造沉默的苛政中從大陸敗退了。
比之軍閥、國民黨,對封殺言論尤有過之的是中共政權。儘管毛澤東曾故作開明,說「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但他掌絕對權力之後,就是不讓人講話。

到最恐怖的文革時期,全國只能有一個人的聲音,就是毛的聲音,其他人都要跟着他的調子發聲,全國真是到了「萬馬齊瘖」的境地。結果毛一死,天也塌下來了,他的路線、政策,他安排的接班人,他的權傾一時的夫人江青,全都崩塌了。
鄧小平上台時,曾說最忌諱的是「鴉雀無聲」,然而當他掌握了絕對權力,在八九民運期間,幾個中央常委開會,他不是中常委卻參加會議,而且會上只有他一個人發聲,其他人除了附和就是「鴉雀無聲」。而結果,一場大屠殺也意味着天塌下來了。
溫家寶總理期勉香港人要「有信心、自強和奮鬥」。這三點精神,香港人過去從來不缺。所依靠的是甚麼,就是法治下的充份自由,而自由的最重要表現就是言論自由,就是想說甚麼就說甚麼,只要不涉誹謗,可以全香港響遍《皇后大道東》的挖苦女皇的歌聲,可以在立法局對英國表示遺憾,可以在法治的保護傘下對兩岸政治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而香港人的思想也在言論自由的氣氛中趨於活躍,人人得以各顯神通,奮鬥自強。

如果溫總的三點期望,是認為香港人信心不足,自強與奮鬥的精神不足,那完全是由於中央不信任香港人,對香港《基本法》橫加踐踏而造成的,是在中共的鼓勵與直接策劃之下,對自由媒體的封殺造成的,是中央不相信香港人的理性和平、並把國際輿論評為典範的和平示威比作非理性的文革而造成的,是中央硬生生地奪去《基本法》規定的香港人的政治權利而造成的。
一黨專政下中共的思維方式,希望把香港揑成一個無聲的香港。香港若無聲,香港人哪裏還有信心、自強和奮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