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原油價格上周五一度升上41.56美元(1桶.下同),創下紐約期貨交易所自1983年開始原油交易以來紀錄;倫敦布蘭特原油亦升至接近39美元,應驗本欄早前指「望油價回落屬妄想」之說。
油價節節上升,歸根究柢乃始於年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按捺不住油價一沉經年,手上儲蓄(賣油得來的收入)已用得七七八八,有些更是捉襟見肘,眼見失業率上升,部份皇室成員又「莫財」揮霍,惟有被迫坐低重組「卡特爾」(cartel),而大幅減產乃最好托高油價之伎倆,於是……這是遠因。
近因是美國容許美元有秩序地貶值,油佬賣油以美元結算,收入(美元實際購買力)豈不如水瓜打狗──無了一截?遂一路減產再托高油價,直至最近油價升勢轉急,理由蜂擁而至,例如中東石油設施遭破壞、美國燃油庫存減少、中國經濟起飛對石油需求大增(已取代日本成為美國之後全球第2大石油進口國)、其他非OPEC成員生產石油能力已至上限等等,加上一眾炒家一直在推波助瀾,油價又哪有不迭創新高之理?
油價突破40美元,若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計算方式,倘若把通脹計算在內,目前名義油價僅及1980年的一半多點點(BP認為當年油價高位經通脹調整後應值78美元),那麼以現在經濟發展對耗油的需求量來衡量,每桶石油40美元或高些,又何足大驚小怪?問題是油價若長期高企,或繼續向高位推進,將打擊全球經濟增長之餘,最終必誘發通脹惡化,因此為維持經濟穩定發展,OPEC實有責任做點工夫──增產,不然將來大有機會成為thevictimofyourownsuccess!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