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二十六日,北京政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違背了鄧小平對香港人的諾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等九十年代的漂亮言詞都不算數了,我們北京單面決定你香港能不能在二○○七以後普選。
林培瑞(PerryLink)
四月二十六號這個日子有問題嗎?
一九三七年,納粹德國的空軍發明了新式戰鬥機,意圖測驗轟炸效率,選擇了西班牙山區村莊格爾尼卡(Guernica),當年四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時三十分,消滅了男女老少五千口人。
一九八六年,也是四月二十六日,在蘇聯的切爾諾貝爾(Chernoby)核電廠,一批工程師想測驗能否改變抽水機的運作方式,不小心讓發電廠爆炸了,死了大約五千人。一九八九年,中國學生在北京上街,要求自己的國家改革,變得更美好,但《人民日報》的社論把他們的活動定為「動亂」,從此學生和當局日益對立,最後導致了六四屠殺。社論的日期:四月二十六日。
我並不迷信。這四件災難沒有形而上的牽連。但作為歷史事實,有幾處相同的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每次災難都是因為極少數的人,在沒有公共監督的情況下,做出的害人決定。每次都是決策者與受害者之間的距離很大:決定權在一邊,代價的重負者在另一邊,一邊掌握可怕的力量,另一邊只能活受罪。
而且每一次,除了當下的代價以外,還有深遠的影響。格爾尼卡被毀之後,變成了西洋世界最重要的反戰象徵之一。西班牙畫家畢加索(PabloPicasso)的名畫「Guernica,1937」現今就掛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門外,讓人時時不忘炸彈對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的殘忍傷害。切爾諾貝爾的深淵代價是它發出的放射,總共影響了幾百萬人的健康,到今天尚無法最後統計。《人民日報》的四.二六社論制訂了天安門的結局,因而導致了江澤民的上台,中國政治改革十五年的停滯,甚至倒退,其長期影響可想而知。
人大常委會四.二六的決定的目標是要把香港的民主化推到二○○七年以後。但是,與上面的其他四.二六事件一樣,它的含義和影響不僅僅只限於事發地:這個決定也說明北京當局對整個中國的民主化的態度。
北京表面上一直表示不反對民主,說不馬上實行民主的理由基本上有二:一、中國太大;二、中國老百姓的素質不夠高,(後者是侮辱了中國的老百姓,此文不便詳述)。
憑這兩個原因,香港實行民主的條件最佳:香港並不大,而香港人的素質大概是全中國最高的。香港不行哪兒行呢?
北京的領導班子不願意在條件最佳的地方實行民主說明甚麼呢?說明它並不是暫時地,為了某些「目前的困難」而反對民主。它就是原則上反對民主。它怕中國哪個角落實行了真正的獨立的民主,會影響它的一黨專政。它說「民主很好」可是有「時間問題」、「素質問題」等等,是藉口而已。
我相信將來會有一天香港能夠實現十足的民主。中國大陸也有這麼一天。但香港朋友應該認清楚:這兩個希望是有密切關係的。北京不民主,香港不可能徹底自由。
……………………………………………………
作者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