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中國角力九十年

我與中國角力九十年

李潔明(JamesR.Lilley)

我們選擇今天(五月四日)不是偶然的,一九一九年的今天,中國天安門廣場首次出現要求民主和科學的示威。七十年後,我在北京見到學生到處拿着自由和民主的標語。最令人興奮的是,我是坐在掛有美國旗的車上看見他們的。今天你不會見到這情景。
美國和中國由一九四九至七一年處於敵對狀態,直到尼克遜和基辛格突破為止。
我們之前用非正式軍隊對付中國失敗了,有人喪生有人被俘,我的同學唐尼就陷獄二十一年。我在寮國三年,負責在中國邊境的活動。我們最後失敗,不是由於我們在寮國不成功,而是無法在中國東面邊界入手,況且後來也失掉美國政府的支持。
我在書中指出一件重要事情,很多美國人對八二年美中「八一七公報」極為不滿,認為美國在對台軍售上自縛手腳,導致列根總統口述一份總統指令。他表示要記緊兩件事:第一,減少對台軍售的前提是中國用和平手段統一;第二,必須維持台海軍事平衡。
我們又讓台灣有信心跟中國打交道,毋須投降或單方面妥協。最經典的例子是亞洲發展銀行,台灣一直以中華民國名義做成員,後來中國想加入並趕走台灣,我們不允。結果花了兩年半磋商,台灣改名留籍,中國入會。
我在書內提及數件特別的事情。首先是李登輝八八年當總統後,要我轉告中國領導人他不會宣布獨立。我做了信差,轉達給江澤民。
其次,鄧小平及蔣經國二十年代初在莫斯科是同窗,並成為密友,經常漫步詳談。因此,雙方存有一種中國的感覺,不會開戰。
再者,老布殊與鄧小平發展出特殊的化學作用。布殊到北京出任聯絡處主任時,鄧小平剛從牛棚混了七年出來做副總理,兩人一見如故。兩人後來改變歷史。

我在書中嘗試描述美中關係是循環發展。列根上台時如果想恢復對台關係,一定會有大麻煩。八○年夏天我跟老布殊訪華時吃盡苦頭,鄧小平身先士卒發難,謂我們不要妄想中國會因要借助美國對抗蘇聯而在台灣問題就範。中國後來在《八一七公報》迫美國減少對台軍售,我們堅守《台灣關係法》沒有屈服,於是出現危機。但後來列根訪華,八四至八九年雙方關係發展迅速。
接着老布殊上台,中國發生天安門大屠殺,美中關係急轉直下,掉落谷底。但我們慢慢改善,到布殊離任時已有好轉。
克林頓繼任,說要把貿易跟人權掛鈎,雙方關係又告急。我們又設法維持關係,但今次較棘手,因為九六年三月中國發射導彈,我們要派遣航空母艦往台海。江澤民和克林頓後來互訪,美中關係又有轉機。我們給中國永久正常貿易待遇,中國得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小布殊上場,海南島上美軍偵察機出事。美國國務院處理得好,江澤民當時出訪拉丁美洲,他下令由外交部而不是軍方處理,務必在他返國前解決。
美中關係就是在循環起落中前進,到今天也是如此。我們嘗試理出頭緒,判斷局勢,孰真孰假、如何接受失敗再上路,並認清我們有甚麼東西是他們想要的,以及他們有甚麼我們想要的東西。
……………………………………………………
作者曾任職美國中央情報局,後來出任過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和美國駐南韓與中國大使,現為「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資深研究員。他的自傳《ChinaHands:NineDecadesofAdventure,EspionageandDiplomacyinAsia》剛出版,此文摘譯自五月四日在AEI舉行的座談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