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不見多元化

  教改不見多元化

教改以「多元化」為理由,極欲擴大直資學校的數目,並透過「威迫利誘」企圖使部份名校轉為直資,例如:直資的辦學申請獲優先考慮;剝奪資助小學篩選學生的權利;資助中學必須實行母語教學,轉直資則可自選教學語言;逐步取消中、小學的聯繫或直屬關係,資助中學要不與原來掛鈎的私小一刀兩斷,要不就轉為直資。
與多元化辦學理念最背道而馳的,要算校本管理了。辦學團體良莠不齊,有些是組織鬆散的蚊型團體,花數百萬元「買」一、兩個學校名字及校監/校董頭銜,開校以後,校政完全交由校長自把自為;甚至有團體把以公帑運作的學校視為己物,閉門一家親。在這些學校面前,校本管理措施似乎顯得軟弱。
可是,另有一些團體認真辦學,自資開設專職的教育管理單位,管理轄下多間學校,在人事聘任上公平、公開,也有外界的充份參與。對於這些對教育有承擔的團體,政府企圖與前述管理不良的學校採用同一套措施來規管,這是多元化嗎?若說:為公平起見,這也沒法子。為甚麼對直資校又毋須「公平」?花於直資學生身上的公帑,並不少於資助學校!但若要直資學校也「一視同仁」,這不正是直資學校公營化的另一例子嗎?

譚秀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