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公幹,最佳的處理方法,是將本欄暫時變作讀者信箱,省卻尋找題材的煩惱。市況持續下跌,常見的問題已非蟹貨的處理方法(可能大部份人早已心灰意冷),而是討論應市策略,以及入市股份的選擇。
入市股份的選擇,其實因應風險承受程度不同,是應該因人而異,但在現在的環境,理應從大入手,波幅大的大股甚多,一心炒作的話,不必刻意求冷。二三線冷門,要以博高回報率的心態來入市,要抵受短期的沉悶,以及一旦看錯會出現的巨型損失,並不適合主流大眾。
至於應市策略方面,筆者仍是等待黎明,主要是資金的限制,以及跌勢難以掌握,倒不如放棄主動,免卻無止境地被消耗戰意,但讀者財政狀況可能不同,而且肯以長線心態投資,目前又的確應是入市時機。
有讀者問,在個別股份上「溝貨」,是否恰當的做法。正面的理據是,既然看好一隻股份,自然是愈跌愈抵買,拉低成本,令重見天日的機會大增,尤其筆者一向鼓吹在股份選擇方面,是應該較為專注。
此說法表面上是很有道理,但大前提是對手上股份要有無比的信心,否則墮入無底深潭愈買愈多,隨時連身家也賠上,香港市面便至少有幾家資金黑洞。
溝上不溝落其實是更有理由,買入一隻股票後下跌,表示第一個投資決定中是有出錯的地方,既然已是敗軍之將,便更加要小心翼翼。當然可能是自己對、群眾錯,但失手一次,便應該先行反省,決定是否不悔才再入市,一定要重新再評估形勢一次,而非盲目加注。股份下跌,通常代表基本因素出現改變。
另外一位「老兵」分享經驗之談,認為永遠有個股災等着大家。其實現時股市的周期大大縮短,去年底今年初牛氣沖天,目前應該算是一個正常大型調整,殺傷力比股災卻不遑多讓。
股市相比以往,只會愈來愈難玩,這個趨勢也是理所當然,全球一體化,要有競爭力才能適者生存,股票易炒的話,就人人都來搵食放棄工作,所以必定和其他行業一樣,只會愈來愈艱辛。預計股災的出現,實在是有必要的心態。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