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藝店 又賣又教站穩陣腳

蠟藝店 又賣又教站穩陣腳

大部份香港人對蠟燭的觀念,不外乎在一團蠟中間,放一條紗芯,但有愛好者了解蠟燭的造型能千變萬化,市場發展空間廣闊,遂開舖教人製作兼賣蠟燭,加上有效的宣傳手法,生意漸入佳境。

張佩珊在澳洲念書時,發現當地人時興玩蠟燭,她學成返港在貿易公司工作時,又接觸到蠟燭來貨與價格,開始對這門生意有了框架。她認為,這盤生意大有可為,於是夥同擅長製作蠟燭造型的朋友方賢清,合資在銅鑼灣崇光百貨後面,駱克道的唐樓開設了「知燭常樂」蠟藝工作坊,開班教授蠟燭製作的技巧,收費平均每人每小時八、九十元;此外,他們也製造特色蠟燭發售。
不過,生意一開始便遭受重大挫折。該店去年4月開張,即遇上「沙士」。張說,那時「成條街無人行」,跑上「知燭常樂」玩蠟燭的顧客更寥寥可數,眼見生意淡靜,焦急萬分。

沙士期送贈品助宣傳
他們明白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想到街上派傳單,但接傳單的人往往隨手拋入垃圾桶,加上人人怕染「沙士」,連接傳單都有避忌。最後他們想出製造一顆顆特色小蠟燭,連同傳單派給路人,結果奏效了──「香港人見有贈品就來取,再從傳單知道我們做甚麼,有興趣的會打電話來問。」張佩珊說。
好不容易捱到5月,「沙士」疫情稍退,母親節又來臨,他們又宣傳造蠟燭花,作為母親節禮物,由於不少媽咪級頗接受他們的蠟燭花,登門學藝者增加不少。接下來的日子,生意漸站穩腳步。

與卡公司合作設優惠
經過一年發展,蠟藝店已累積了一班熟客,熟客又介紹新客,現時的製作班一般能收到一定學生,平均每月有三、四十人。他們又積極找尋大客,不久前便與中信嘉華合作,只要客戶以其信用卡簽帳滿一定金額,即以優惠價贊助客人來「玩」蠟燭。

媒體訪問增加知名度
然而,只教授製造蠟燭技巧,並不能帶來很大收益,所以他們銳意發展銷售生意,大量製造及出售特色蠟製品,而且初見成效。加上接受了不少媒體訪問,知名度增加,接到不少定單,如獲得亞洲電視以每份約30元的價錢,製造500份蠟燭禮盒作為劇集「夏日香氣」的宣傳禮品;又得到將軍澳一家餐廳,訂做蠟燭仿真菜式;此外也有不少商業機構,向他們大量訂做特色蠟燭,這都為該店帶來不少生意。
在多方面努力下,「知燭常樂」漸入佳境,雖然張佩珊坦言,到目前為止,這盤生意並不怎麼賺大錢,但他們相信市場的空間仍然很大,並堅信這盤生意前景樂觀。

店內出售的蠟燭價錢由5至500元。

亞視向知燭常樂訂做的宣傳禮盒。

餐廳要求訂做的仿真意粉及飲品。

店舖設於銅鑼灣崇光百貨店後面的駱克道唐樓,出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