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反民主自種苦果

商界反民主自種苦果

盧子健

若果問誰人對特首的施政最不滿,大多數人會答是民主派。其實不一定。最低限度有三種人非常不滿董特首。首先是北京。中央政府親自出手阻截香港民主化,就是因為對特首沒信心。中央公開當然不得不保住特首,但其支持的熱情一直下降,與支持澳門特首的程度相比,其不滿董特首之情已非常明顯。
其次是公務員。不少公務員朋友(非常高級的公務員)談到特首都大吐苦水,把他批評到一無是處。對着政府以外的人這樣肆無忌憚地批評政府最高領導人,幾年前是匪夷所思!
還有的是商界。近日陳啟宗公開批評特首在政治上是「三零」,引起相當強烈的反應。其實陳啟宗所言的只不過是不少商界人士私下交談中對特首的普遍評價。商界對特首不滿,並非近期的事。早在特首第一任後期,工商界早已有倒董暗湧。因為這些暗湧,中央被迫做了大量工作,安撫商界。也因為中央和特首深知商界對其缺乏支持,在第二屆特首選舉方法中設計了具名提名的機制。候選人的提名人名字曝光,便大多數人被迫歸邊支持特首,於是出現了董建華在低民望的情況下,在八百人選舉委員會中拿了七百多人的提名,封殺了任何其他人出選的機會。

遺憾的是,商界對特首不滿,沒有轉化成他們對民主選舉的支持。世界上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縱使是不同政黨輪流上台執政,基本上還是商界利益主導政府政策。但在香港,商界不假此途,喜歡吃政治免費午餐,希望一個並非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會照顧他們的利益。
商界吃政治免費午餐,在港英管治年代是吃得非常痛快,因為港英政府是一個有效政府,又擅長於處理社會矛盾,在照顧商界利益與維護公眾利益之間,維持巧妙平衡。
港英政府換了特區政府,並不是後者不想照顧商界利益,而是因為特首管治無方,事事瞻前顧後,又花大量時間猜想中央喜惡,想立功留名。總而言之,社會各種利益與勢力之間的平衡被衝擊。出現這種情況,商界亦無所得。民間覺得特區政府向商界輸送利益,商界就埋怨政府過份害怕輿論和壓力團體。

不幸的是,商界以為恢復有效管治,最有效的方法是向中央陳情。中央反對民主,是因為集權的本性,怕香港失控,但商界以為因此中央會向他們輸送執政權力,真是太天真。
無論誰當特首,如果缺乏社會的支持,就只能依靠中央及其在港支持者的支持。這正是特首過去七年的情況。在上任初期,特首也不是全面向親北京陣營傾斜,但由於他缺乏社會支持,就變得愈來愈依賴親北京陣營,形成惡性循環,與市民的距離愈拉愈遠。
商界一廂情願,以為沒有普選,就能保證第三屆特首是「自己人」,其實是重蹈一九九六年第一屆特首選舉時的覆轍。先不要說沒有民主對民心有甚麼影響,如果第三屆特區政府繼續是一個失效政府,商界便只能怪自己。
……………………………………………………
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