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
統計處數字顯示:香港人的工作時間有愈趨加長之勢。○三年有五十七萬人每周工作超過六十小時,人數比○一年增加了兩成,其中文員及專業人士需要加時工作的情況尤為嚴重,增幅更達四成。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當然因為經濟環境惡劣,打工仔不得不進行自保,超時工作以免成為裁員對象;另一方面這亦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很多先進國家一樣如是。
以美國為例,我八十年代去美國的時候,發覺很多公司星期日都關門,寫字樓區過了辦公時間就烏燈黑火。當時,很多人都擔心美國的優勢會被勤勞認真的日本人奪去。誰知近年美國又再奮起,美國公司的搏殺程度已成世界之最。
我認識一位在美國金融公司工作的女士,產後本有兩個月的有薪假期,但她出院不足十日已回公司上班,因為她的上司以前也是這樣做,她豈敢不從。她說,她的公司明文上福利很多,但大多數已如同虛設。
然而,近年美國的經濟確因此而改善了不少,相反,崇尚閒逸的歐洲,經濟發展就相對滯後。
香港人的心態很矛盾,一方面看不起懶人;去旅行,偶遇人家百貨公司假日休息,就連人家的國家民族也揶揄一番。另一方面,自己卻怕辛苦,最好少做工夫,多歎世界。
讀者可能以為,你施永青作為老闆,當然贊成多做工夫,少歎世界,這可不是我的意思,只是這個世界如何演變,非我可以控制罷了。
我雖是自由市場的支持者,但這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當今尚未找到更好的經濟制度。自由市場在資源運用上,的確效益較好,效率較大,但自由經濟卻鼓吹追求物欲,扭曲人性。
為了在競爭中超越對手,免遭淘汰,在國際層面就得爭奪資源,形成霸權主義;在公司層面,就得佔據市場,謀取最大利潤,形成寡頭壟斷;在個人層面,就得拚命工作,才有機會升職加薪。被迫成為工作狂,無暇享受人生。
以人類目前的生產力水平,其實毋須八小時工作也足以解決生活上的基本需要,餘下的時間大可用作發展個人興趣。愛追求真理的,可讀書研究;喜歡藝術的,可繪畫唱歌;充滿善心的,可救災扶貧;樂得逍遙的,可旅遊釣魚。
然而,香港人卻不甘心穿女人街的成衣,買土瓜灣的傢俬,在深水埗酒樓擺酒結婚,於是只好日日超時工作,美其名為追求卓越,實際上是「唯有名利忘不了」。
當然,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生活在資本主義架構裏的人,法律上雖可自由選擇,但現實卻身不由己,想按自己的意願過生活也不可以。
你或許想放工回家享天倫,但公司卻擔心市場地位不保,非找一個肯搏殺的替代你不可,因為不肯搏殺的公司遲早會遭市場淘汰。因此,對一般人而言,想選擇過不搏到盡的生活也不容易。另一方面,那些期望有所作為的員工,卻喜歡找搏殺型的公司打工,因為只有這類公司,才可提供員工更多發展機會。
有人建議,面對這種情況,最好透過政府立法,規定每日工作最多八小時,每周工作最多五天,以免市場惡性競爭。
這項建議聽來不錯,起碼可以改善就業,因為工時少了,餘下的工作就得另找人做,關鍵是原有的員工肯不肯把自己原有的收入,讓出一部份與新聘的員工分享。
以教育界為例,只要現職教師肯少收三分之一工資,社會就可以增聘百分之五十的教師,不但可以降低失業率,還可以減少教師的工作壓力,並令學生得到更好的照顧,可惜人性自私,這種意見一定不會為現職教師支持。
因此,現實情況是,我們既逃不出資本主義的桎梏,又不想放棄既得利益,故八小時工作不談也罷!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文章逢星期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