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共的官方語言,往往要腦筋轉一個彎才能理解它的準確含意。《討伐中宣部》一文提出內地新聞圈常見的「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某報道夭折了」,這「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不能宣之於眾的原因,實際上就是中宣部橫加干涉。
總理溫家寶在英國首次就香港政制問題向傳媒發話。內容要點如下:一、香港人需要時間去理解人大有關香港政制發展的決定;二、人大的決定是從根本上維護香港同胞的長遠利益,根本上維護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三、人大釋法和決定廣泛徵求香港各界意見,體現民主精神,大多數港人理解人大的決定,但中央會耐心向港人宣傳和做工作;四、希望港人「自強、團結、求同存異、抓住時機把經濟搞上去」;五、他向貝理雅強調,香港事務是中國內部事務,不過,英國在香港有直接經濟及商業利益,香港繼續繁榮對中國、香港及外國商界都有益處。
對這番話,應作怎樣解讀呢?
首先,任何政府,不管是民主的還是獨裁的,它的領導者都會說政府的決定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只有習慣以意識形態掛帥或實行專權政治的國家領導人,會說它的施政是為了人民的「長遠的、根本的利益」。人民公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消滅私有制等政策,都是為了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要人民現在勒緊褲帶是為了將來可以進入共產主義天堂。因此,講長遠、根本的利益的背後含意,就是要人民犧牲現有的、可實現的利益。鄧小平在「六四」後說要給人民做些實事,他的意思就是要給人民一些現實的利益。人大釋法及決定,與鄧的現實利益論背道而馳。
其次,說香港人需要時間去理解人大的決定,背後含意是溫總也認同香港人現在仍無法理解。
其三,香港人無法理解,因此「中央會耐心向港人宣傳和做工作」。但既無法理解,何以又說「大多數港人理解人大的決定」呢?那是指中央在香港所選定的一批「徵求意見」的「各界人士」,他們大多數理解人大決定。
其四,中央選定一批人去徵求意見的做法,就是溫總所說的「體現民主精神」。以後,凡中共講甚麼民主,世人都要明白,所指的都是這一種「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其五,希望香港人「自強」、「抓住時機把經濟搞上去」,其含意是希望港人不要搞政治,不要求民主,多賺錢求富貴就好。問題是香港人並不窮困,平均所得排名在世界首九位,港人銀行存款也極充裕。香港人對過去幾年的經濟不滿,主要是董伯施政上頻頻錯失,經濟發展杳無方向,因此才要求政治改革,以民主機制監督政府,使政府改善施政,其後果當然也包括「把經濟搞上去」。但香港人絕非經濟動物,絕非缺衣缺食求溫飽就好的難民。
其六,溫總強調英國在香港有直接經濟及商業利益,其含意也就等於否定了英國根據一九八四年的《中英聯合聲明》,對香港有監督中國是否遵守《聯合聲明》承諾的責任。這與二十年前中國歡迎英國監督中國對《聯合聲明》的履行,大異其趣。這體現了中共一旦權在手就翻臉不認帳的一貫作風。香港市民和國際社會再次見識了。
香港還有人寄望胡溫體制對民主有甚麼新看法。錯了。中共專政體制下,領導人只有個人作風不同而已,本質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