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近年「個人理財服務」大行其道,但真正了解其意義的人又有幾多?
記得上周六出席一個以理財為主題的研討會,席間有一位投資者表示,她不用理財,亦不需要獨立理財顧問提供建議,原因是她早年曾參與個別基金投資而招致損手,所以對理財起了戒心。
事實上,這位投資者的經歷只是冰山一角,與她有同樣遭遇的,相信大不乏人。然而,是否因為一兩次的投資失敗,就不用理財?還是投資者對理財的定義有所誤解呢?
近年投資產品如雨後春筍,銀行及金融機構都會透過理財顧問,向客戶推介投資產品,因而令投資者誤解理財就是買基金、買保險。
基本上,投資是理財去達成某個目標其中一個渠道,投資基金只是完成這個目標的工具。因此,買賣投資產品,並不等於理財。
理財的真義,在於分析了解自己的主觀條件及所面對的客觀環境,是否能夠在預計的時間內達到個人的目標(如置業、退休、供子女留學)。如果以目前所擁有的資源能夠達到目標,投資與否,根本不重要;相反,如果在預期的將來仍無法達成目標,則可透過一些理財工具去完成目標。故此,理財就是找出自己財務安排上的問題,再尋求解決辦法。
另外不少人會覺得,理財顧問經常硬銷產品,又或者覺得自己已懂得理財,因此拒絕有關服務。對此,我卻有另一番體會。
我覺得投資與否,是閣下的個人決定,但與理財顧問溝通的過程中,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增進知識途徑。
好多人會認為,自己一直有投資股票、基金及物業,可以管理財富,但我依然建議他們定期與理財顧問溝通,以了解目前投資產品發展趨勢,找出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夠有效地代替目前已存在的理財工具。
在與理財顧問溝通過程中,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吸收及補充一些新的財經知識,而且更可從中學習他人的分析邏輯及銷售技巧。所以我覺得,無論有理財需要與否,只要時間許可,不妨借這些機會增進自己的知識。
我個人相信「做到老,學到老」。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全能的,每天都要不斷吸收新事物。如果因為個人的喜惡或過往一些負面經歷而拒絕新事物或新知識,無疑是故步自封,將來難有寸進。
我所主持的電台節目踏入第五周年,若果讀者或聽眾有任何意見,不妨多多指正,希望令節目能夠更進一步。至於在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希望在股票投資以外,加入更多的新元素,務求與大家教學並長。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