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跌後終告喘定,但宏觀的不利條件未改,大部份人的看法,都會視之為短期技術性反彈,所以不遠處便會有阻力。
筆者戰意一般,因為早已買定離手,低位工作只是重整組合,不會再認真投入。其實一心博反彈,以短炒作目標,現時的市況雖差,卻不時有些機會,不過短炒需要專注,要經常性密切留意市況,又不可貪心,回報率極之平常,所以並不值得鼓勵。寧願等待較多利好證據才加注,屆時頗有可能會是12000點之上,但信心程度不同,市況又不似現在易跌難升,值博率依然較高。
其實在今次低潮之前,一向沿用的策略都是比較進取,不等市場氣氛好轉,在低潮時候已經行動。策略上嚴格而言沒有對錯,低潮主動入市,防守性可能更佳,上升水位亦較多,不過折磨日子的長短,則並不容易預計。
由於本身並不介意呆等,所以一向並不認為時機是主要考慮,價位是遠為重要的因素,但今次低潮之後,立定決心要改變策略,是因為今次的經驗實在太痛苦。
股市的波幅遠比正常大,以為便宜的價錢,隨時在兩三日內再跌兩三成並不出奇,根本失去拿揑股價高低的標準,資金流向主導大市的現象太厲害。依然相信基本因素的重要性,可是除非有輸死罷就的極強信念,否則不易在這種波幅中捱過低潮。
形勢有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元及原材料的價格,並非幾年前般平靜,香港奉行聯繫滙率,和亞洲主流的浮動滙率政策不同,美元大上大落,會令資金在兩種制度的地區中輪流進出。美元主導原料價格,加上中國需求過份重要,亦令原材料股份非常反覆。羊群效應遠比以往強勁,股票不可再用以往一套猜度,順勢而行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日後嘗試以順勢而行作為主要策略,但也無妨撥出部份注碼作長線,因為股票現在的風險因素實在太高,所以偏低股票隨處都是,長線理應有運行。可是心理質素要求太高,惟有小注減壓,而且目標不用太多,重心幾隻便足夠。炒股不炒市作投資,主力留作炒市不炒股,時勢不同,無辦法不作適應。
黃國英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