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頭上可以望得更遠,躺卧在大學校園的草坪可以想得更深,身為滙豐控股旗下亞太業務幾位高級女行政人員之一的梁高美懿,在滙豐26年的日子,兩種機遇都有幸一嘗。
梁太初出茅廬時有機會「掹衫尾」,跟着如前大班浦偉士等殿堂級人馬從旁學藝,揭開國際視野;離開大學逾廿載後,下月底又可短暫重投學府,開拓新思維。自覺幸運的梁太說,終身學習、團隊精神、回饋社會等滙豐文化,多年來已根深柢固植入她心中,成為自己的人生哲學。
梁太在78年加入滙豐銀行,在總行國際公司帳戶部工作。她說剛加入銀行時,最追求的機會便是「希望掹衫尾跟大老闆食飯見客」,為的當然不是山珍海味,而是現場學習,親睹大老闆們談笑用兵、游刃有餘的風采,「聽老闆點樣對答,點樣處理客戶有理或無理嘅要求,睇吓佢點樣建立客戶關係……」
最難忘第一次隨浦偉士同枱食飯,「佢好犀利!啲客敬重佢係一個權威,同佢食飯會如沐春風……」那時候,滙豐總部尚未遷往倫敦,外國政界商賈來港,都會到總行與高層碰面,浦偉士當時乃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梁太則剛加入滙豐。
她還記得,首天上班是與鄭海泉(現為恒生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同日開工。那時,滙豐總行甚少華人任職,更遑論女性,故梁太上班當天,竟被接待員誤會來當秘書。
浦大班的文字技巧亦令她印象難忘。當時電腦未普及,銀行與客戶仍是信來信往,寫telex因收費限制,更加要字字珠璣,梁太說浦偉士的信函「永遠唔寫得長,就幾行字,文筆簡潔到題」。回首那段學藝的黃金歲月,她還是津津樂道。
多年來在滙豐工作,梁太感覺集團文化已植根個人哲學裏,「或者很難解釋乜嘢係滙豐文化,但一行出來,你會知道嗰個係滙豐嘅人。」
像滙豐的團隊精神,即使面對個人安危仍不忘使命。滙豐亞太行政總裁邵銘高在阿根廷槍林彈雨的日子,便令人歎為觀止。
梁太說這些故事在中東亦處處可聞,「那時黎巴嫩打緊仗,駐守當地的最後一個國際經理講,一響警報就會按行方指示匿落鋼枱底……乜嘢壓落嚟都可以頂一頂……佢冇諗過即刻要走,因為銀行未叫佢走…滙豐文化就係咁,總之你感覺到你應該要咁做。」
她個人理念,亦是「不會輕言說不,不會放棄,不會停頓不前。」滙豐亞太主席艾爾敦較早時致電給她,問可否擔任工商業務環球聯席主管時,她不消半秒便應承,連老闆都呆了一下。梁太說:「若果老闆認為我Okay,我一定幫你做,無理由退縮……我亦會咁樣栽培其他同事,否則世界點樣進步。」她說集團的文化是,有能者會下放權力讓下屬幹,員工有滿足感自然努力向前,這就是滙豐的動力。
香港要延續國際都會魅力,便要有環球視野,人的思維亦要不斷求變。梁太說在銀行工作多年,鍛煉了自己在專業範疇的能力,但久而久之目光難免受行業局限,重投校園正是時機衝破盲點,「有thinkingchallenge(思維挑戰),諗嘢可以更加世界性……」。
女兒快將大學畢業的梁太,下個月底便負笈法國進修一個月,她說,「很喜歡兩母女一塊當學生的感覺」,終身學習是沒有年齡界限,「唔好為咗顧存顏面就唔肯學新嘢」。
近年不斷壯大版圖的滙豐,連集團口號都將「地方智慧」與「環球金融」平分秋色,足見本土市場的重要性。梁高美懿說,今天這家覆蓋全球的第2大金融機構,須不斷培訓及孕育本地專才,成各地區第1、2把手。她說,這是集團擴展的自然發展及目標,未來的步伐亦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