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患柏金遜症那刻,阿嫻沒想過那竟然是一場永無休止的噩夢。52歲的她無時無刻都在忍受身軀震顫及僵硬之苦,惟盼善長伸出援手,助她購買醫療儀器進行手術,解除病魔束縛。
試想像當你橫過馬路時突然像被人點了穴般動彈不得;在家走動時無端失去平衡,跌個四肢朝天,手腕骨爆裂,這些情況,在阿嫻身上只是其中一小部份經歷。
「估唔到呢個病會咁嚴重,肌肉不停抽搐,食咗藥唔好得幾多,行步路都成日跌,動作又好慢。」阿嫻說。
阿嫻原於保險公司任職行政人員,是一個事業、家庭兩得意的成功女性。然而,95年,她遇上人生第一個挫折,罹患多數只在長者身上出現的腦部退化疾病「柏金遜症」,令她一沉不起。更令她傷心的是,丈夫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捨她而去,剩下她與現年17歲、就讀預科的兒子相依為命。
阿嫻病後無法工作,母子倆依靠綜援金維生。「自從我病咗,個仔讀書之餘要照顧我同做家務,不過我哋兩母子感情好好,有咩都會傾。」阿嫻談到寶貝兒子時,臉上流露罕有笑容。
阿嫻的主診醫生曾建倫表示,現時藥物對於控制阿嫻的病情幫助有限,效果時好時壞,因此建議她接受「深部腦刺激手術」治療,將電極植入腦內導致震顫的病灶,利用微量電流壓抑四肢震顫,其病情可望減輕六至七成,到時藥量最多可以減少一半,四肢活動能力亦會有改善。
然而,病者需要自費16萬元購買有關儀器,這筆款項對於阿嫻來說,根本沒有可能負擔。
服藥成效不大
「我𠵱家一日要食三至四次藥,總共接近30粒,食完藥十分鐘身體開始唔再震,不過只維持三幾個鐘就打回原形。我真係想做手術,畀機會自己過番正常人生活。」
捐款編號:C1357
柏金遜症屬神經系統疾病,平均病發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大部份患者屬原發性,是由於腦內部份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引致一些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誘發性則是由於藥物(如長期服用一些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因素引起。症狀包括震顫、動作緩慢、關節僵硬、面部無表情、步履及語調出現變化等。
資料來源:衞生署網頁
暖流熱線
電話:29908688
傳真:23702192
電郵: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