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日日做到無停手,當然令人感到勞累,但工作了數十載,終屆退休之齡,驟然放下工作也絕非易事;有些長者甚至擔心,不工作「會生銹」或百病叢生。有臨床心理學家建議,長者應該保持充足睡眠、做適當運動及訂立新的人生目標,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記者:張嘉雯
王伯在涼茶舖工作,與太太居於公屋,育有五名子女,五年前涼茶舖結業,當時已是七十五歲的他,惟有退下火線。退休後,留在家中無所事事,王伯經常感到手痛腳痠,又常與太太發生摩擦,加上一直以來生活圈子狹小,令王伯頓感彷徨無助。
王伯無法忍受這種生活,半年後參加了長者中心的活動,又擔任義工,並戒煙、戒酒及控制飲食,有時間更到戶外曬曬太陽;王伯更主動接受換關節手術,佩戴助聽器及眼鏡,生活於是徹底改變。
「退休長者特別容易失自信,因為無工作,又要人照顧。」衞生署臨床心理學家張珮怡說,兒童、成年及長者三個組別中,長者因為身體衰退、經濟拮据等原因,而較常感不開心,「見住啲朋友一個一個走,又難識新朋友。」
她建議長者訂立正確的目標及態度,保持健康生活模式,特別是睡眠和運動,「如果瞓唔到咁長時間都唔使迫自己,瞓完覺得精神就得喇。」她解釋,運動可令身體產生一種名為「內啡囗」的物質,令人精神及愉快。
此外,不少長者退休後缺乏生活費,卻不敢向子女或其他人求助;或誤以為退休後身體衰退,但原來不採取健康生活習慣,才是加速身體衰退主因。
張佩怡稱,學習新知識是令退休生活更愉快的方法。她記得曾有一位來求助的婆婆,因父母早逝,與丈夫生活不愉快,晚年收入不多,生活環境又不理想,常常感到不開心。
「佢遺憾自己未讀過書,就走去老人中心學英文,後尾佢同我講英文,可以講幾句完整句子,令我覺得好感動。」她解釋,長者學習時會有不少心理障礙,需要家人的支持及鼓勵。
為推廣長者社交心理健康,衞生署製作了長者健康資料手冊,在部份書店有售,查詢可電21218080。本報讀者並可索取該署製作的「快樂人生」光碟,有意者請附上姓名、地址及聯絡電話,寄「灣仔皇后大道東183號合和中心35樓3502-4室」,信封面上請註明「蘋果日報讀者索取快樂人生光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