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耐人尋味的中國金融政策 - 何洋

蘋論:耐人尋味的中國金融政策 - 何洋

4月底,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口頭知會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要求它們在5月1日前暫停發放所有貸款,這新措施卻不適用於國有四大商業銀行。這是國家為過熱的國內經濟降溫所開的最新一服猛藥。
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為甚麼銀監會這新政策只選上股份制商業銀行?這可不是第一次,早前銀監會實施的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亦只適用於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難道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信用膨脹真的到了失控的地步,非要銀監會對它們施以特殊政策不可?
讓我們先看看一些數字。銀監會數據顯示,本年第一季,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主要為信貸)增長速度為34.3%,比業內的平均增長率17.3%高。同期,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增長率為13%。可見在本年頭三個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是全行之冠。
但這就構成對股份制商業銀行施以特殊對待的理由嗎?我們對這推論有保留。主因是無論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速有多高,它們都是在一個比起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相對較低的總資產基數開始的。也是銀監會的資料顯示,去年國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增加13.7%,實際數額增加1.83萬億人民幣。同期雖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上升27.5%,但實際金額增加則只約有0.8萬億。故此,即使前者貸款的增速較後者高,以絕對數額算,國有四大商業銀行對整個宏觀經濟的影響肯定要比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為大。
可見無論從規模上看,又或從對宏觀層面的影響上看,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重要性都比股份制商業銀行高,為何只針對後者施加特殊的緊縮貸款政策,原因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