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祥
朋友患了重病情緒低落,住在一個落成不久的屋苑裏,那兒的管理員、司機、花王都異常友善,不斷為她開解、義務替她做家務買餸剪指甲,還送她小禮物。這位朋友本來事業家庭愛情都失敗痛苦,就是憑藉區內周圍無親無故者的陽光溫情捱了下去,活到今天。
內子到該區探那位朋友,問路時都得到途人熱誠相助;我多次在該區流連,清楚記得邨內途人的耐性與笑容,問路時他們甚至帶我走一程。幾次到該區都是應不同的小學中學邀請,主持講座和各種活動,印象中校長老師的投入感和愛心、同學的純情和積極精神,在本地社會真是難得一見。這個印象亦得到女兒證實,她最近做研究訪問各區小學,亦發覺該區她到過的小學師生的表現最教人感動驚訝。
這區就是天水圍,近來傳媒不斷抹黑的「災區」,例如據報道:天水圍及元朗區的虐兒個案、老人自殺率及單親綜援家庭個案都是全港之冠,虐待配偶個案則是全港第二。
其實,天水圍出現的這些問題,無非是現代社會低層年輕社區的縮影;皆因政府將大量低收入又年輕的家庭放在一起,支援資源提供不夠,區內居民的人際網絡尚待建立,才造成了再三發生的不幸事件,這些事件絕對不能視作反映該區居民本身有甚麼特別的負性特徵。
相反,原來因緣際會,近年天水圍吸引了不少有心人,聚在一起憑着愛心加倍地付出搞建設。在該區辦了四所中小學幼稚園的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就是個突出的例子:年前本地傳媒已報道過創校經過的感人事迹,那幾間學校得到一群熱心做教育工作回饋社會的志士出錢出力,發動各方資源,發揚為了理想無償付出的崇高精神,終於眾志成城,又幸得合適的專才領導,現在已經成為人間有情、心想事成的一個當代社會奇迹。
近日的負性新聞報道相信正在激發這個社區中人團結;得到有心人組織,大家可以做凝聚的工夫,例如搞天水圍模範家庭選舉、愛心長者選舉、天水圍傑出青年及少年選舉、天水圍藝術大展、天水圍演藝天才滙演、天水圍十景選舉等等。諸如此類的活動將會大大提高天水圍人的歸屬感,以在此生活長大為榮,更成為他們在天水圍以外行走時的頭頂光環!壞事於是變成好事。
永遠記得那個場面,是月前訪區內一間中學,迎賓及安排活動場地雜務的除了學生外還有來做義工的家長,這些年輕爸媽笑容親切。居然清一色穿着特別設計繡上校徽的風褸──家長穿校服你見過未?
……………………………………………………
作者為綠田園基金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