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闊稅基抑福利主義

擴闊稅基抑福利主義

蔣麗莉

在啟動政制發展的同時,我們亦要着手建立有關的基礎配套。
由於政制發展所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和全面,不但局限於「直選時間表」,或「選舉辦法」這些議題,故此,我們不應該繼續以「愛國」或「民主」這些崇高而複雜的概念,成為思想上的緊箍咒,而忽視了現實情況。我們需要考慮到,在現時的政制架構中,是否有足夠的「配套設施」?例如,我們現行的架構能否配合發展?我們的政黨是否已經就政制內容,定下明確的政綱?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政治人才和民間智囊?以及,我們如何普及公民教育,增強港人的公民意識?
事實上,香港政治環境並未發展成熟,有很多政制的基礎設施仍待改善。同時,香港社會各界就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尚未形成廣泛共識。雖然在○七和○八年不會進行普選,但是人大釋法和特首的報告,對政制發展已經提供了明確的路向。因此我們應該向前看,將專注力轉為與政務司司長曾蔭權領導的專責小組合作,着手進行廣泛的社會諮詢,以及建立政制發展所需的架構基礎,使政制發展能夠循序漸進地推行。
人大常委會既已確認要修改兩個選舉方法,政制發展專責小組便應該盡早展開公眾諮詢的工作,令社會各階層包括工商界,都能夠表達和反映他們的意見,以確定○七/○八年的選舉應怎樣修改,才會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其間,我們要小心判斷哪些是「噪音」,哪些是「聲音」,以免公眾在討論的過程中,受到以偏概全的論點誤導。例如,在政治體制上,讓公民有更大程度的參與,不一定導致福利主義抬頭,但是若果政府不進行相關工作,如讓市民認識不履行責任和不實施更廣闊稅基的代價,福利主義便可能產生;又例如將勞工權利的要求等同全民普選,不但會嚇走可能贊同全民普選概念的工商界人士,還會把「政策」與「制度」混淆。所以我認為,現在我們要集中力量,確保政制發展程序推行得當,而不是就一些假設的結果而爭論。

在政制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增強特區政府的管治。政制發展的目的是要令特區政府更有效地管治香港,不論將來的政制將會如何發展,特區政府是有必要提高管治威信;否則,將來所推行的任何政策,只會淪為「四不像」。
我認為,政府的威信是建基於正確的政策和市民的認同。故此,特區政府在政制發展的工作上,必須建立有效的諮詢架構,以及相關的配套,例如是更有份量的智囊組織、更完備的政黨,以及改善立法會與行政主導政府的關係。總商會支持香港邁向更成熟的政治環境,並且對我們的前景感到樂觀。
在建立「硬件」的同時,我們亦要發展「軟件」,除了要培育政治人才,我們亦要推行公民教育,提高他們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認識,令市民了解到他們所擁有的權利,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因此,政府要擴闊稅基,一方面解決現時稅基狹窄所帶來的財赤問題,另一方面,將市民的稅務支出與政策掛鈎,促使社會各階層履行公民責任,並且令到他們更加關心政府如何去運用資源,因而選出真正能夠代表他們的政治人才,最終能夠提升政府的認受性。
總括來說,在人大確認了行政長官的政制發展報告後,我們應該本着《基本法》的原則和精神,配合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專責小組,進行政制發展的基礎工作,並且將着眼點,放在一個具建設性的架構和程序上。有關工作一旦開展,可行的日期和理想的結果自然會逐步清楚顯現。其間,我們除了要致力改善特區政府與立法會關係,亦需要發展政黨制度、培育更有份量的政策智囊團、擴闊稅基、鼓勵社會各界均衡地參政,並且推展公民教育,務使市民更加認識《基本法》、「一國兩制」和公民責任。
事實上,任何政制發展的結果,都應該是在有系統的改革環境下產生,不可能孤立地形成。在政制發展過程中,我們仍要努力振興香港經濟。更重要的是,任何由此產生的結果,均須以維持香港的獨特經濟優勢和定位為依歸,兼顧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工商界對促進香港繁榮,向來貢獻良多。因此,無論政制發展的最終結果如何,工商界應擔當一個重要角色。希望我們一同攜手,確保複雜的政制發展程序,能夠順利推行。
……………………………………………………
作者為香港總商會副主席,此文摘錄自五月八日舉行的「前車可鑑──香港的管治」研討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