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取樣本化驗 市面暫無發現<br>食環署巡查防毒泡菜流入

撿取樣本化驗 市面暫無發現
食環署巡查防毒泡菜流入

【本報訊】自四川爆出毒泡菜事件後,本港食物環境衞生署昨日派員到市面巡查,至昨日傍晚仍未發現有四川毒泡菜出售,但已抽取部份市面有售的泡菜樣本進行化驗。有食品業人士相信有毒四川泡菜流入本港機會較少,但消費者委員會及學者都建議政府加強對食物標籤規定。

使用超標防腐劑
內地傳媒踢爆四川成都市無良商人使用工業用鹽製造泡菜,甚至利用毒性農藥「滴滴畏」殺死泡菜內的蛆蟲,更使用超標的防腐劑苯甲酸鈉防止泡菜潰爛。食環署昨與內地有關部門聯絡了解,並在市面進行抽查,暫未發現有報道中的內地泡菜在港出售。
發言人說,署方已抽取市面泡菜樣本化驗,當中包括一間位於銅鑼灣的四川火鍋食肆泡菜樣本。發言人強調,工業用鹽絕不能用於製造食物,但醃菜可使用少於百萬分之二百五十的苯甲酸鈉。
香港食品委員會副主席李廣林說,本港出售的泡菜主要來自泰國,來自四川的則主要是榨菜及冬菜。他指出,四川以利用貢鹽製造泡菜著名,今次則有不法商人利用工業用鹽製造。

促加強標籤管制
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副總幹事劉燕卿稱,去年該會研究醃菜的防腐劑及標籤問題,發現三成醃菜含苯甲酸超標,大部份均無列明含有防腐劑。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表示,工業用鹽可包含有害人體的雜質,包括致癌的亞硝酸等。他建議加強預製食品成份標籤,規定進口食物必須註明所含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