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森
鄭大班封咪,惹來社會極大反響。大班強悍毫不留情的主持風格,「有你講冇人講」的霸道作風,不少權貴非常討厭鄭經翰,想除之而後快。但憎恨他的人為何不問問,大班為甚麼長時期成為最受歡迎、最有影響力的節目主持人?為甚麼他的節目收聽率最高?
作為同時段的節目主持人,我常常苦思,我們的持平客觀公正、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風格,為何收聽率總差人一大截?我們的社會病了,病源是我們的制度有嚴重缺失,民間的怨憤無法透過正常的渠道宣洩。我們人工化的中立平和,反而顯得犬儒鄉愿,與社會的實情脫節。
香港的政治架構缺乏民意基礎,不能做到胡溫所倡議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的新三民主義。鄭經翰所以被封為「十點前特首」,沙士期間的「抗炎總指揮」,問題不出在鄭大班本身。鄭經翰所以能夠「橫行」,官員都怕他三分,完全是因為特首顢頇無能,高官怠忽職守,制度效能盡失。在這樣的情況下,鄭經翰能夠發揮他超乎常人的影響力,能怪誰嗎?
特區政府管治失效,香港社會怨聲載道,掌權者不從自身病源着手,找出對症下藥之法,反而諉過於人,竟然指摘傳媒是香港困局的罪魁,要加以整頓。早前傳媒報道,中央下了結論,提出「一報一刊兩張嘴」的問題,「下一站,傳媒」之說,甚囂塵上。
「下一站,傳媒」的說法其實不甚準確,整治傳媒,早已在進行之中。透過股權轉換,傳媒立場轉變,已到了差不多真的只剩下一報一刊的地步。對傳媒老闆禮遇有加,恩威並施,不在話下。編採高層更以頻密打招呼、飯局、座談會、學習班等,試圖加以影響。官方透過各種方法,企圖游說影響媒體,中外皆然,不同形式的良性互動,本來也是無可厚非,但近期的軟纏硬銷,已經過了火位,到了令人警惕的地步。
有傳媒朋友反映,近期不少傳媒中人,不約而同被有背景的友人約見,互問近況,閒話家常之餘,突然以關心口脗,談到傳媒朋友的晉升前途,甚至家人的安全問題,語氣苦口婆心,內容迹近恐嚇。挺得住的可能以多謝關心,一笑置之回應。但不少會被嚇得透不過氣,為求自保,自我審查,甚或轉行避禍。
一些傳媒工作者和政治人物,近來收到不少措詞強烈喊打喊殺的恐嚇信或電話,立法會議員司徒華友人在立法會外被推打,是語言暴力升為行動暴力的典型例子。究竟這是個人行為,還是組織攻勢?無法知曉。但我比較相信一種分析:中央對異見者的批判升級,聲色俱厲,一些左派群眾會認為應該替天行道,化為暴烈行動。如不及時制止,甚至暗中支持鼓勵,不但毒害傳媒生態,更會把香港的國際形象賠了上去。六七暴動的慘痛教訓,應該吸取。
鄭經翰說他有窒息的感覺,肅殺之氣,不少同行都感同身受。面對強權,媒體同人的腰板要挺得更直,站穩崗位,據理力爭,捍衞底線。如果自亂陣腳,未壓先倒,便會正中下懷。
……………………………………………………
作者為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