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家長若希望寶寶長大後擁有健康、整齊及潔白的牙齒,必須在他們長出第一顆牙齒時開始注意。本港幼童的蛀牙問題嚴重,不少只有一歲半的幼童還未長齊乳齒已有蛀牙,一邊含着奶樽一邊睡覺是導致問題的主因。有牙醫警告,幼兒蛀牙除影響儀容、說話及飲食外,還會令日後長出的恒齒不整齊及質素差,呼籲家長自幼童長牙起,就要為他們清潔牙齒。 記者:陳倩雯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助理教授姚嘉榕醫生接受訪問時稱,研究顯示,本港的五歲兒童中五成一曾經蛀牙。四歲兒童平均有零點九隻蛀牙、補牙或已脫落的牙齒;五歲的有一點八隻;六歲的則有三點三隻。其中以新來港兒童及家庭經濟環境較差的兒童最容易出現口腔衞生問題,原因可能是他們對此的意識較低。
至於只有二十個月大的學前幼童,就有百分之七點六有蛀牙,當中大部份屬「奶瓶蛀牙」,或稱「早期幼兒蛀牙」,即因經常含着奶樽睡覺而引致的蛀牙。
姚嘉榕解釋,奶瓶蛀牙的患者主要是一至兩歲幼童,當他們含着奶樽時,口水分泌會減少,同時有糖份的奶會黏在牙齒上,久而久之造成蛀牙。蛀牙情況一般由上而下,由前至後發展。由於幼童牙齒表面的琺瑯質較薄,蛀牙情況可導致牙腳發炎及長牙瘡。
她指出,奶瓶蛀牙發生時,幼童牙齒的某些位置呈現有東西脫落迹象,但不少家長都誤以為幼童缺乏鈣質,因此只為他們補充鈣質,沒有對症下藥。有家長甚至發現幼童蛀牙後,沒有加以理會,「家長都以為BB牙(乳齒)唔使補,因為遲早都會甩掉換成恒齒,其實呢個係幾常見嘅誤解。」
姚嘉榕警告,幼童蛀牙除影響儀容外,還會導致進食困難,嚴重的或要吃流質食物,長遠或影響兒童發育及成長。如幼童蛀牙情況嚴重至長牙瘡,出現痛楚、面腫及發燒自然少不免,更會影響日後長出恒齒的琺瑯質質素,令恒齒較客易被蛀掉及導致恒齒表面呈現多個小洞,影響外觀。
至於因蛀牙嚴重而要脫牙的幼童,則或出現暫時性說話「漏風」;而過早出現乳齒脫落,會令牙齒向左右或上下移位,導致藏在乳齒下的恒齒,將來生長得不整齊。
姚嘉榕表示,愈早發現幼童蛀牙問題,治療愈簡單,否則至病情發展嚴重時,可能要為幼童作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然後進行「杜」牙根治療。她呼籲,家長應在幼童長第一隻牙起,即為他們清潔牙齒;並在幼童一歲起帶他們作定期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