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會用核武攻台?

北京會用核武攻台?

薛理泰

最近有迹象顯示,大陸軍方確實已經將對台灣使用核武器的相關戰術、技術要求以及在外交、內政涉及戰略層次的謀劃正式納入考量之中。
兩位具有大陸軍方背景的作者,在今年二月、三月北京出版的《艦船知識》雜誌上,分別以安靜、希望的筆名,發表了題為《核條件下的方面軍登陸戰役》和《核條件下的登陸戰與氣象》的兩篇文章,詳細討論了軍隊在對島嶼進攻戰役中,如何在首波登陸突擊前,先使用核武器突襲,摧毀守軍的永備地下設施和機動裝甲部隊,然後由坦克裝甲部隊率先登陸強攻,後續部隊接連跟進,梯次擴張戰果。這兩篇文章還談到大陸登陸部隊應該如何改善指揮通訊、後勤補給,以適應由於使用核武器而產生的核生化環境。
今年四月,另外一位軍方作者在《艦船知識》網絡版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登陸作戰的坦克裝甲部隊核沾染區突擊》的文章,再次詳細討論在對某個島嶼使用核武器以後,坦克裝甲集群如何登陸擴張戰果,視不同情況,在核沾染區內外,分別實行緊急補給,在高速機動中逐次殲敵。文章還指出,大陸多數現役坦克、裝甲車輛,在設計、製造過程中早已考慮到在核生化環境中作戰的問題,只要在戰前稍加幾項配備,就可以適應在核條件下對島嶼的進攻戰役。

這位作者為了驗證其對有關戰役、戰術方案的論斷的正確性,還在文章中列舉了一些在裝甲部隊演習中驗證過的翔實數據。對核試驗常識有所了解的人士知道,只有大陸坦克裝甲部隊的技術軍官在來自第二十一研究所的核效應技術專家的配合下,在中國核武器試驗基地現場(新疆羅布泊核試驗場,即二十一基地),反覆數次對效應物經過布設、收集、測試以後,才能獲得這些精確數據。
大陸發行不少軍事雜誌,間或發表若干涉及台灣問題的文章。在同類雜誌中,《艦船知識》銷路最廣、對讀者影響力最大。大陸軍事雜誌發表文章,詳細討論如何在對某個島嶼發動進攻戰役之前首先實施核突襲,卻是絕無僅有的,值得重視。
顯而易見,大陸軍隊預定大舉登陸的島嶼,不會是日本列島或者菲律賓群島,也不可能是台灣轄下的幾個外島,因為外島都是彈丸之地,不需動用方面軍(管轄幾個集團軍)。由此觀之,大陸最有可能對之使用核武器的那個島嶼,只有可能是台灣本島。

凡是了解大陸軍事戰略、軍隊狀況的海外專家,在閱讀這三篇文章以後,勢必會得出這幾位作者是了解有關情況的大陸軍事專家,決不會是空穴來風或是向壁杜撰所致。由此可見,軍委以及總參謀部作戰系統確實已經周密考慮過,一旦兩岸爆發戰爭,對台灣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以及在戰略、戰役、戰術層次由此產生的關聯問題。
各國軍方對每個假想敵均有不同的作戰預案,在不同時期對該假想敵的數個作戰預案,都會再作審查、修改。大陸亦不例外。據筆者研判,大陸軍方擬定對台灣使用核武器的預案時,既有現實的作戰需求,也有深層次的謀劃。大概說來,軍委和總參謀部作戰系統會有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次的考量:
戰略考量是藉以剝奪美國進行軍事干預的幾乎所有選項。過去十多年以來,海灣戰爭、波黑衝突、科索沃衝突、伊拉克戰爭都是高科技局部戰爭。倘若台海戰局也是一場高科技局部戰爭,美國軍事干預有多項選擇,無非是在適當的時機,或者給台灣提供資訊情報、提供武器裝備,或者使用佔優勢的常規手段直接參戰,剝奪大陸軍方最終取得海峽制空權和制海權的可能性,而空優和海優是大規模兩棲登陸戰役獲得成功的前提。

明眼人知道,一旦大陸跨過了「核門檻」,就等於剝奪了美國使用常規手段進行軍事干預的所有選項。結局是要麼同大陸進行一場慘絕人寰的核大戰,要麼索性甩手不管台灣,似乎沒有甚麼能切實起作用的中間選項。當然,這在國際危機管理歷史上是一次真正的豪賭。讀者不妨事先思考一下:美國是否會為了台灣的不確定的未來,冒着本國數十座城市化為灰燼的巨大風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未卜先知的。
戰役考量是軍隊登陸受到重大挫折以後再被迫使用核武器帶來的不利之處。就軍事而言,顯而易見,這是最壞的選擇。如果台軍在縱深隱蔽待機的裝甲集群和武裝直升機(反制灘頭登陸的有效手段)發起有力的反擊,大陸軍方有理由相信,與其在登陸戰役受到重挫以後終究要使用核武器,還不如先使用核武器,達成襲擊戰役的突然性,為登陸部隊擴張戰果掃平道路。更何況核武器還會給對方軍民造成巨大的心理震盪作用。

戰術考量是台灣軍方有可能對登陸部隊的灘頭陣地使用燃料空氣彈(FuelAirExplosive)。一枚五百五十公斤重的二次引爆式的燃料空氣彈爆炸,能在直徑、高度各約四百餘米的空間,造成等同戰術核武器的毀滅性效果。燃料空氣彈是消滅搶灘登陸部隊的利器。不少外國學者把燃料空氣彈的毀傷效果視同戰術核武器。假定大陸預定在台灣西海岸適宜登陸的開闊地帶,開闢三個灘頭陣地,縱深二、三公里,寬度為五至十公里,首波登陸六、七個精銳師,以F-16的載彈量,台灣只要出動不足一個F-16飛行中隊(十八架戰機),突破登陸部隊防空系統的截擊以後,投擲一、二百枚燃料空氣彈,就可以全殲登陸部隊。台灣軍方還有其他手段發射燃料空氣武器。
屆時大陸戰地指揮官眼見戰局逆轉,接連呼叫北京緊急給予救援,軍委只有動用戰術核武器,以免全軍覆沒在灘頭陣地。想當初,大陸民眾節衣縮食數十年,發展核武器,目的不外乎對外實行有限核威懾,對內防止外國勢力支持下的國土分裂。既然台灣用了極端手段,大陸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據聞,一旦大陸決定對台灣使用核武器,首選是相對「乾淨」的中子彈,既有利于消滅對方的裝甲集群和武裝直升機,對地面沾染又不很嚴重,不會對己方坦克裝甲集群的逐次突擊造成不便。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