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無私的母愛,令一個剛承受喪夫之痛的「師奶」,甘願離鄉留在舉目無親的香港,辛勞工作撫養兒女,雖然積勞成疾,仍堅持供書教學;一個平凡的女子對患有唐氏綜合症的親兒不離不棄,把孩子的不幸轉化成為彼此生活的動力泉源……。母愛的偉大,一直瀰漫在每個平常家庭中,昨日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子女們紛紛透過一束鮮花、一席佳餚、一句「媽媽我愛你」,向母親表達愛意。 記者:雷子樂、林社炳、陸羽平
無證媽媽不忍拋下愛兒
【本報訊】「我十四歲嗰年,阿媽帶咗兩個弟弟去香港同阿爸團聚,留低我喺福建。諗唔到十四年後,同個香港人生咗個仔,又要同喺香港出世嘅仔兩地分離。」持雙程證來港探親的王麗芳,於昨日母親節來港探親期限屆滿,不得不帶着離愁別緒黯然還鄉。
現年二十八歲的阿芳,早年失去申請與父母團聚來港定居機會,早前持雙程證來港探親,在球場邂逅了一名香港男子,彼此發生關係,在懷孕四個月後卻遭負心郎拋棄。阿芳黯然在港誕下兒子,由於沒有香港居留權,阿芳每次來港都是只准留一個月,四年來母子一起過着兩地分隔的日子,而今次阿芳的留港期今日屆滿,必須離去。
「個仔雖然四歲,但係好生性,知道喺母親節,我個雙程證到期,又要返福建再次申請。朝早用朱古力漿搽喺塊麫包度,畫個簡單嘅眼耳口,話係我。重叫我匿埋喺屋企,唔好走。」阿芳說時淚如雨下。阿芳今趟決定把兒子帶回福建,然後再申請來港。
單親無證媽媽互助組聯絡人張換嬌說,目前在港至少有四百個與阿芳同一命運的單親無證媽媽,申請好一段時間,才能來港與在港出生的年幼子女團聚一個月。這些無證媽媽飽受身心壓力,故建議兩地政府每次至少批准她們留港三個月至半年,讓母子好好相聚。
【本報訊】「媽媽,Super(好嘢)!」十歲的龍嘉維說罷,隨即依偎在母親懷內,並親了媽媽黃秀清的臉頰數次。此刻黃女士內心的喜悅,絕非任何一位母親可以明瞭。「嘉維係有唐氏綜合症,冇錯,教佢就要八分耕耘一分收穫,但係有咗佢至令我感受到乜嘢係內心真正嘅喜悅!」
「初初係好難接受呢個事實,曾諗過放棄,但起碼佢冇心漏、佢帶畀我好多開心,畀我識到好多社區人士...」嘉維的語音或有點不清,步履也許有點不穩,但得到媽媽的悉心照顧,現在他的外表與其他小朋友沒有多大分別。
嘉維還是嬰兒時,頸部一直不能自控,「佢一直抬唔起頭,就好似一隻小貓咁『黐』住媽媽,直到佢七個月大,我哋終於訓練到佢抬起個頭,嗰種感覺真係好開心。」從前的嘉維是隻小貓咪,如今他已成為運動健將,在去年的本港特殊奧運會更取得擲球金牌,現在正學習滾軸溜冰,閒時更跟媽媽一起做義工,與其他不少同齡的小朋友相比,嘉維更為獨立。
嘉維的媽媽現在會戲稱他為「小樹熊」,為甚麼?黃秀清說,說話不及半分鐘,嘉維已手腳並用的將媽媽緊緊纏住,依偎在她懷內。「我對佢冇乜大期望,只係想佢識得照顧自己,同跟其他人溝通。」這對母子深情對望,給彼此一個甜思思的笑臉。
【本報訊】「真係好辛苦!」謝春蓮怎也不會忘記,二十年前丈夫因癌症病逝,她隻身由台灣來到舉目無親的香港,為照顧子女而「一日打八份工」的打拼經歷。「當年我其實可以返台灣,但係香港嘅學校三歲就教英文,台灣學校要到十幾歲先有得學,為咗仔女有好嘅教育,我咪留喺香港囉!」
當年的謝春蓮,廣東話極不靈光,學歷又不高,與今天飽受港人歧視的內地新移民婦女沒半點分別。「現實係咁,你就要去面對。」她深知母兼父職,需花更多時間照顧一對五歲及八歲的子女,惟有在自己居住的大廈自薦做包伙食。
五十三歲的她至今尚記得,高峯期每天「朝七晚十二」,一日要為八個家庭燒飯、打掃、照顧孩子,晚上又要教導子女溫習功課,結果她積勞成疾,在耳水不平衡、頭暈嘔吐的困擾下,仍要咬緊牙關必須每月賺取一萬元給子女供書教學。
「嗰時我嘅廣東話講得唔正,幫仔女默書成日讀錯字,搞到佢哋唔及格,好彩佢哋自己買錄音機,錄好音同自己默書。」幸好子女聰明、懂事,令她得到一點安慰。勞碌、節儉的生活了八年多,兒女漸漸長大,謝春蓮也儲蓄了近十萬元,足以讓子女修讀專科課程,她才得以鬆一口氣,轉行當傳銷去尋覓自己放棄多年的理想。
今天孩子已長大成人,謝春蓮又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她更成為行銷公司的經理,昨日並獲國際華商協進會頒發「模範母親」的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