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方案填海少 工程卻複雜<br>中環灣仔繞道三方案初定

第一方案填海少 工程卻複雜
中環灣仔繞道三方案初定

【本報訊】共建維港委員會昨日召開首次會議,拓展署代表在會上透露構思興建的中環灣仔繞道有三個初步設計方案,署方會進行詳細研究,並擬於七月諮詢公眾,而方案之一是把整條繞道以隧道形式由中環五號碼頭伸展至東區走廊近炮台山位置才回到地面,所需的填海面積最少,但工程卻是最複雜。

以五號碼頭為起點
拓展署(港島及離島)署理署長馬利德在會上首次介紹灣仔第二期改善交通工程的方案。根據顧問研究,構思興建的中環灣仔繞道設計,可以利用隧道、高架橋或接駁路面等不同方式,疏導灣仔經銅鑼灣避風塘等一帶的交通,不同方案需要填海的面積也不同。
他指出,初訂了三個設計方案,三個方案都以中環五號碼頭為起點,建設地底管道,第一方案伸展至近北角炮台山的海峰園接駁上東區走廊;第二方案則是伸展至銅鑼灣貨物裝卸區接駁地面道路,構思以高架橋跨過紅磡海底隧道的港島出入口,再接駁到東區走廊;第三方案的地底管道工程最短,伸展至灣仔會展,再接駁地面道路。
馬利德說,三個方案中,以第一方案所需填海面積最少,但工程卻最複雜,因為需要拆卸部份東區走廊。至於第三方案,即地底管道伸展到會展,繼而接駁路面,所需的填海面積則較多。政府會就三方案進行詳細研究,顧問會衡量所需的填海面積及交通情況,希望取得平衡。
建港會並討論了美化海傍區計劃,包括上環大笪地、中環港外線碼頭及紅磡海傍;有委員提出,可考慮以公開比賽形式進行規劃,政府表示可以考慮。

建港會成員受質疑
此外,保護維港行動批評,建港會只是政府的花瓶,用以粉飾太平,無實質作用,應改名為「共填維港委員會」。保港行動召集人郭家麒說,只限於就灣仔北和東南九龍填海計劃,以及對現有新闢海傍用途提供意見。他要求政府廣泛諮詢民意,成立有決定權力的維港保育管理局取代建港會。
他又稱,建港會二十九名成員中,有成員曾參與填海工程,現在又擔任該會成員,難釋市民疑慮。